
香港紅十字會在今年5月27日起,調高女士的捐血要求,血紅素水平由每分升11.5克至16.5克調整至每分升12.0克至16.5克,男士則維持不變。此項修訂除了令香港捐血標準更接近國際水平,亦藉此希望能夠提高公眾「補充鐵質」的意識。在香港,缺乏鐵質的問題十分普遍且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女士,每約六位女士便有一位缺乏鐵質。其主要原因是女性經期出血導致的鐵質流失,當中亦有部分是因為月經流量過多而導致貧血。另外,繁忙的都市生活模式例如進食過急、食無定時,或者進食時飲奶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飲品,都會影響鐵質的吸收。
女性如患有月經過多或貧血,病徵未必明顯。正常的月經流血的日子約持續5至8天,而每24至38天為一次月經周期。如果月經流血的日子超過8天、月經次數過於頻密(兩次經期的第一天相隔少於24天),或者每次月經約流失80ml以上的血液,醫學上則定義為經血過多。但是,女性月經的流量難以準確量度,女士們很難知道何謂是「分量正常」的月經。一般來說,如果經血有大量血塊或血崩式的流量,或者月經過長、過於頻密,甚至出現頭暈、容易疲倦、氣促、面色蒼白等貧血病徵,女士們便應警覺及盡早求醫。
月經過多的原因
月經過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荷爾蒙失調(在青春期及更年期會比較常見)、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腺肌症、內分泌系統問題、生活壓力等。月經過多亦可能是有惡性疾病,例如子宮頸及子宮內膜的病變或癌症。比較罕見的原因包括子宮結構異常、凝血功能疾病等。
婦產科醫生在診斷的過程中會為病人做婦科檢查,例如盆腔超聲波,目的是檢查子宮有否肌瘤、腺肌症,量度子宮內膜的厚度、檢查有否瘜肉、卵巢及輸卵管有否囊腫或腫瘤等。如患者出現貧血病徵,則需要抽血檢驗血紅素水平。另外,婦產科醫生亦有可能為患者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或抽取子宮內膜組織檢查,以排查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病變。在某些情況下,婦產科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或稱子宮內窺鏡)。宮腔鏡檢查是針對子宮內膜及準確度更高的檢查方法,醫生透過使用細長及帶有光源的內窺鏡,經陰道、子宮頸進入子宮的內腔,從而進行觀察及抽取組織化驗。如果檢查同時發現子宮內膜瘜肉,可即時進行瘜肉切除。
月經過多的治療方案
月經過多的治療方案包括處方口服藥物,例如止血藥、荷爾蒙藥(荷爾蒙藥包括黃體酮或避孕藥)。荷爾蒙藥另外也有針劑注射的方法,或放置含有荷爾蒙藥的藥性子宮環。如果月經過多的情況嚴重,或患有子宮肌瘤,患者便有可能需要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宮腔的疾病如子宮內膜瘜肉、生長在內腔的子宮肌瘤,則可透過宮腔鏡進行手術。某些患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症的女士如臨床條件合適,也可接受無創聚焦超聲波消融術。而患有嚴重子宮腺肌症,或者不幸患上惡性疾病例如子宮頸及子宮內膜病變或癌症,便需進行全子宮切除術。
倘若出現貧血,醫生會處方口服鐵劑(俗稱補血藥),嚴重貧血的女士有可能需要接受鐵劑注射或輸血。
日常鐵質的補充
除了以上「補血」的方法,患有貧血或月經過多的女士更加需要注意日常鐵質的補充。女士每日的鐵質需求因應年齡而不同,一般行經期的女性每日需要18毫克、更年期女性每日需要10毫克、懷孕期間平均每日需要27亳克。建議平日要多吃紅肉類,例如牛肉、羊肉;肝臟類例如豬肝;魚、海產類例如蜆、蠔;深綠色蔬菜類例如菠菜、枸杞、芥蘭、木耳菜;豆類例如紅腰豆、鷹嘴豆、開心果、腰果等等。對於行經期的女性來說,每天吃四分之一斤蜆(鐵含量約35毫克),或大半碗枸杞(鐵含量約20毫克),或2至3碗的菠菜(鐵含量約18毫克),鐵質攝取便已足夠。
在進食鐵質豐富的食物之餘,更可配搭維他命C豐富的水果例如奇異果、橙、檸檬、西柚,蔬菜例如西蘭花、燈籠椒、番茄、苦瓜等等,幫助身體吸收鐵質。進食時亦可搭配檸檬水,而奶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飲品,建議於用餐前後相隔最少1小時飲用,以減低對鐵質吸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