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健康人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預防尿道結石形成\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簡煒文

在中醫的學說中,疾病跟節氣有着密切的關係。尿道結石,包括腎石及輸尿管石的併發症也很可能跟天氣息息相關。因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患上尿道結石的機會的確比起歐美地區更加常見。在香港,比起冬天,似乎炎熱的天氣令尿道結石的併發症較容易發生。

上泌尿道的結石絕大部分在腎臟形成,所以又稱為腎石。早期腎石在腎臟形成的時候未必會引起太多的症狀,但當腎石向下移動到達輸尿管的時候,就有機會導致急性阻塞,繼而引起劇痛,這又稱腎絞痛。有經歷過腎絞痛的病人曾經說過,那個痛楚跟生小孩的十級痛楚十份相似,不論程度、一下一下抽痛的頻率都像極生小孩的陣痛。痛楚是因為突如期來的阻塞,令小便不能順利由腎臟排出,導致腎臟內的壓力過高,產生痛楚。當身體想將石頭排出,輸尿管的肌肉層會有一下一下的蠕動,但是這個動作只會令痛楚加劇。如果阻塞的程度太嚴重,阻塞又來得太急的時候,甚至乎會導致腎盂或輸尿管撕裂,小便滲出泌尿系統以外的地方,刺激到附近組織,引起劇痛。

腎結石形成的原因

結石在輸尿管不但會引起阻塞,還有機會引起感染,因為不流通的小便會讓細菌滋生,可能導致急性細菌性腎炎。這亦能夠解釋為什麼在輸尿管石頭得到適當處理後,腎臟還會有一段短時間的痛楚及不適。

即使石頭在腎臟裏沒有產生症狀,也不一定代表沒有併發症。石頭表面不平滑,接觸面多,會依附着細菌。就算沒有產生大程度感染導致的發燒及痛楚,亦都會引起一定程度的身體反應,不知不覺地破壞腎組織,影響腎臟的功能。

身體製造尿液是為了排走多餘的水分、電解質、新陳代謝物,及身體各種毒素。在正常的情況底下,這些電解質、礦物質及代謝物都溶於水。但當濃度太高或尿液太少的時後,就有機會超出小便可承載的容量,形成沉澱物。就像在熱茶當中加入太多的砂糖,不能完全溶掉一樣。

常見的腎石成分包括鈣、草酸、尿酸及磷酸。正因為這些不同的成分,所以每個人、每一顆石頭都有着不同的密度、大小、形態及形成的位置。

患上尿道結石的風險因素

不良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及不同的身體疾病都會增加患上尿道結石的風險。

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飲用過量的茶或咖啡、進食過量的鹽、糖、硬殼果仁及動物蛋白質等生活習慣都有機會增加患上尿道結石的風險。茶、咖啡及硬殼果仁經腸道吸收後,會增加尿液中草酸的成分;動物蛋白質被吸收後會增加尿液中尿酸的成分;而過量的鹽、糖會增加尿液中排出的鈣質。在身體沒有充足水分的情況下,尿液就會變濃,使草酸、鈣及尿酸的成分沉澱,最後會沉積成腎結石。

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經患過尿道結石,也會增加患上尿道結石的機會。部分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亦可能因為家人之間類似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引起。

若然腎結石的情況嚴重、或患上腎結石的年紀比較輕,一般都建議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增加腎結石風險的系統性疾病。這些系統性疾病當中比較常見的包括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尿酸高、代謝綜合症及腎小管性酸中毒。這些疾病會加速腎結石的形成,可能導致在治療後短時間內再有結石產生。

尿道結石的治療方法

若然保守治療觀察不是一個合適的選項,只有在少數的情況下,例如純尿酸結石,可以透過藥物改變小便的酸鹼度以溶解腎石。否則大部分的情況下,都需要透過介入程序來治療尿道結石。

治療尿道結石的介入程序包括體外衝擊波碎石術、內窺鏡碎石術及經皮腎穿刺取石術。

體外衝擊波碎石術是透過衝擊波,將力量經皮膚傳遞到腎石或輸尿管石,擊碎石頭,將其變成碎片或粉末,增加自然排出的機會。這個方法一般適合體積較小,密度較低的腎石或近端輸尿管結石。這個程序的好處是並不需要將儀器放入身體內,但石頭擊碎後仍然需要透過尿道排出,有機會引起痛楚。

內窺鏡碎石術是透過又細又長的內窺鏡,經過尿道、膀胱、直達輸尿管或腎臟內,將石頭直接用激光粉碎。現代的內窺鏡已經發展得越來越細,視像亦越來越清晰,激光的能量也越來越有效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粉碎石頭。這些發展都擴闊內窺鏡碎石術能被應用的範圍。不僅是輸尿管石,就連體積較大的腎石亦可利用內窺鏡進行治療。

腎穿刺取石術就是用來處理體積較大、密度較高的腎石,例如鹿角結石。這個方法需要從皮膚做出一條通道,接駁腎臟的內部。內窺鏡會透過這個通道進入腎臟,將腎石擊碎及拿出來。這個方法能夠非常有效地處理又硬又大的腎結石,但正因為要做出一條通道,會增加術中及術後的流血風險。

預防尿道結石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是偏偏大部分人都要到接受治療後,才會認真考慮預防的方法。在證實患上尿道結石後,即使接受過治療,仍有高達50%的病人可能在餘生的時間內腎石復發。所以在不改變生活習慣的情況下,需要再接受腎石治療的機會甚高。

第一個非常有效、直接、而且不需昂貴費用的方法,就是時刻保持足夠的喝水量。個別的身體情況當然有不同,但一般患過腎結石的病人,每一天的喝水量可能要保持兩公升以上,才能有效避免腎石復發。尿液的顏色其實可以反映當時身體水分足夠與否。正常的尿液可以是透明或微黃色。如果尿液太黃,甚至啡褐色,或出現雜質,就顯示身體水分嚴重不足,可能導致新陳代謝物的沉澱,容易形成腎石。

第二個經常被人忽略的方法,就是要有均衡的飲食及保持足夠的鈣質攝入。避免偏重攝取過量果仁或莓類水果,另外可以從奶類製品或新鮮的豆腐中攝取足夠的鈣質。鈣質能夠在腸道內與草酸結合,成為不能被吸收的結合物,減少過量草酸的吸收,繼而減低小便中草酸的含量。

另外小便當中的檸檬酸可以減低腎石的形成。一個很好的小秘訣,就是在飲用的水中加入檸檬汁,既可以讓水帶有味道,吸引自己增加喝水的分量,同時亦可以預防腎結石的形成。

小小的腎石實在不容忽視。現今的科技大大減低治療腎石相關的副作用,所以能讓更多的病人較早接受治療。當然比起治療更加重要的,就是從生活習慣做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預防腎石的形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