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正式生效。作為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專項監管框架,該條例不僅標誌着香港在數字金融監管領域的重大突破,更以「風險為本」的監管哲學為全球穩定幣發展樹立了新標準。
當前香港市場對穩定幣的熱情源於條例即將生效的政策紅利,數十家機構已主動接觸香港金管局,表達牌照申請或合作意向,涵蓋銀行、科技巨頭及傳統金融機構等,並在場景化探索、合規協作、技術投入等方面積極推進相關努力。
然而,穩定幣並不是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並沒有升值空間。以跨境支付這類應用場景為例,除了穩定幣,其他新型支付工具還包括部分央行合作建立的CBDC(即央行數碼貨幣)網絡、某些國際銀行計劃發行的代幣化存款、快速支付系統跨境連線等等。這些支付工具各有特點,成熟程度不一,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大程度由市場力量決定。
市場過度炒作穩定幣概念
眼下,市場因投資者過於浮躁的情緒以及投機分子推波助瀾,催生了一定程度的概念炒作與投機泡沫。如何平衡創新與理性,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命題。正如香港金管局指出,部分機構僅提出「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支持Web3.0」等宏大願景,卻缺乏具體場景落地方案及風控能力,存在「過度概念化」傾向。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部分上市股票「蹭幣」行為引發的市值大漲以及關注度的暴增等,可能會對投資者帶來一些誤導,進而影響市場有序良好的發展。
香港監管當局已果斷持續採取措施及時擠泡沫:6月29日,香港證監會向券商發出《致中介人通函》,要求對穩定幣概念股實施風險警示,違規廣告最高罰款500萬元並可判監兩年;6月23日與7月23日,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多次撰文警示,並在出席論壇時強調「穩定幣不是投機工具,首批牌照僅個位數」,呼籲市場冷靜。
此外,香港金管局、證監會已巡查42家自稱「穩定幣理財」的場外交易店,暫未持牌者全部被勒令停止宣傳;投資者教育中心宣布7至9月將舉辦20場「虛擬資產風險」社區講座,預計覆蓋10萬名市民。
烈火烹油終非行穩致遠之道,唯有降溫去躁,才可築就新業務新變革的發展基石。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金融創新如果只靠情緒驅動,終將以風險教育收場;反之,若能把教育前置、監管同步、風控內嵌,則可將短期熱度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穩定幣的市場終將篩選出真正專注底層技術打磨與服務實體經濟相結合的合規項目以及合規參與機構。在這條尚未最終定型的賽道中,我們共同的使命是營造一個風險可控、投資者理性、運行高效的市場環境。願所有從業者、投資者與監管者攜手並進,在審慎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共同為香港發展穩定幣而努力。
(作者為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會長、博時國際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