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主席指出,面對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變局和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歐領導人應再次展現遠見和擔當,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戰略抉擇,牢牢把握中歐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努力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歐作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邊年貿易額從24億美元增長到7858億美元,相互投資存量從幾乎為0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中國通過融入歐洲市場實現了產業升級,歐盟則借助中國的產能與消費潛力緩解了通脹壓力。中歐互補性合作,使中歐超越了意識形態差異,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然而,俄烏衝突引發的地緣政治裂痕、美國主導的「脫鈎斷鏈」政策、單邊主義抬頭的陰影,都在考驗中歐合作的韌性。歐盟對華「去風險化」的策略、對中國技術標準與環保法規的非關稅壁壘,以及美國施壓下歐洲對華政策的搖擺,使雙邊關係陷入多重困境。事實證明,歐洲將中國當成靶子,不僅無助於解決自身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
習近平主席強調:「歐洲當前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
更重要的是,穩定健康的中歐關係不僅符合中歐雙邊利益,也為多邊主義注入了活力,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都是國際社會中的『大個子』」,這種「大個子」意識不僅體現在經濟規模上,更應體現在對全球治理的責任擔當上。面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數字治理等共同挑戰,中歐唯有堅持多邊主義,才能避免「小院高牆」的零和陷阱,為各國提供合作共贏的全球化範本。
中歐關係的未來,取決於雙方能否在分歧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首先,需正視結構性矛盾的存在。歐盟對「戰略自主」的追求,本質是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反思,但若將這種自主誤解為對華「去依賴」,則可能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非封閉市場,而是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這與歐盟推動「產業回流」的目標並不必然衝突。雙方完全可以在新能源汽車、綠色金融等領域建立「競合關係」,通過技術標準互認、聯合研發降低轉型成本。
其次,人文交流仍是弭合認知鴻溝的基石。從中國免簽政策惠及24個歐盟成員國,到中國時尚文化產品走進歐洲,中歐人民的互動正在打破刻板印象。但法國媒體對稀土供應、電動汽車關稅的抱怨也提醒我們,歐洲部分人仍被所謂「中國威脅論」所誤導。唯有通過更透明的對話機制、更廣泛的民間互信,才能將「制度性對手」的敘事轉化為「相互成就的夥伴」。
此外,中歐需在多邊主義框架下承擔更大責任。美國濫施關稅、挑動陣營對抗的行為,已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實質性破壞。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有義務通過世貿組織改革、區域合作機制維護自由貿易。特別是,歐洲在潔淨技術領域的戰略依賴,已客觀上決定了對華「脫鈎」無法實現。
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意義,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承諾。50年前,中歐老一輩領導人衝破冷戰桎梏,作出了「合作共贏」的歷史抉擇;50年後,面對單邊主義、陣營對抗的逆流,中歐更需以戰略定力回應時代課題。未來的道路不會平坦。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捆綁」、歐盟內部政治極化的加劇、中國自身發展的轉型陣痛,都可能成為合作的阻力。「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這一願景,不僅關乎中歐自身利益,更將深刻塑造21世紀的世界秩序。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