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自由談/秦腔「男女同腔同調」\明 德

今年香港「中華文化節」演前講座「美哉秦腔」,幸得聆聽秦腔名家齊愛雲、王新倉的現場示範。兩位老師分別開腔示範,男聲如銅錘砸地,女聲似裂帛穿石。齊愛雲老師說:「秦腔劇目常在戶外廣場演出,觀看人數可達上萬。」筆者開始明白秦腔能響遍寬大廣場的原因。我驟然感覺室內分貝直衝天花,真不愧是一門有「中國搖滾」之稱的唱腔,筆者頓時想起關於秦腔的兩句話:「秦腔不是唱出來的,是拿命吼出來的。」  

齊愛雲身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以《遊西湖》李慧娘的「鬼怨」聞名,其聲可從低吟驟轉為厲嘯;王新倉則以《周仁回府》的哭墓絕唱著稱,真聲衝頂時脖頸青筋現。

齊愛雲老師介紹秦腔的「男女同腔同調」,是鑿刻在西北山河間的生存之道。無論生旦淨末,皆以同一高調門真聲嘶吼,這聲腔是黃土高原的基因密碼──唯有高頻真聲能刺穿風沙,將歌聲送至五里外的耳裏。

二人示範的「同腔同調」,正是秦腔扎根西北山河的生存印記──不分男女,同以真聲嘶吼。  

至於我們熟悉的粵劇,其聲腔走過從「同」到「分」的百年革命。清中葉粵班承襲外江梆子,男女同唱高腔,猶存秦腔古風。到一九二○年代,茶樓劇場渴求細膩,女伶登台終獲正名,名伶白駒榮一嗓「平喉」劈開新局。他以真聲演繹小生,而女角「子喉」假聲系統化,調門自此分道。粵劇聲腔從此告別同頻對撞,步入陰陽相濟的時代。

我們可試從《帝女花》看分腔美學:當周世顯平喉低吟「請公主認駙馬」,真聲沉穩,士大夫的謀略潛藏其間;長平公主子喉假聲泣唱「落花蔽月光」,亡國哀情滿懷。男生女旦聲譜之差編織殉情樂聲──這真假聲部交響,與秦腔同調真聲的原始,劃出南北文化的差異。

齊愛雲老師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先要看當地的地方戲。」確實非常有道理。這句話揭示了地方戲曲與地域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地理決定聲腔命運:秦腔在風沙中煉就「不降調」的剛,粵劇於鄉間城市養育「求諧和」的柔──中華戲曲的多元發展的典範例子。不同劇種可謂同根而異脈,各自傳承發光發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