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有話要說/「軟對抗」是亂港分子的最後掙扎\李家良

自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社會看似恢復平靜,「硬對抗」不復見,但與此同時「軟對抗」則暗流湧動,反中亂港分子假借民生、保育、文化藝術等不同議題,發表一些表面上看似理性建議或訴求,實則上利用相關議題煽動社會部分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危害極為深遠。必須警惕的是,一些已移居甚或畏罪潛逃海外的人,繼續利用網絡等不同平台,持續煽動對抗情緒,甚至不惜扭曲事實。而令人唏噓的是,其中部分人即使在異地生活困頓,仍不願反省自己當初的錯誤選擇,反而變本加厲地在網絡上散播抹黑特區政府的言論。

觀察社交媒體不難發現,部分移居英國、加拿大等地的香港人,在當地面臨就業困難、文化隔閡等現實問題後,非但沒有反思,反而將不滿情緒轉化為對香港的惡意攻擊。他們在網絡上自我塑造所謂「悲情英雄」形象,聲稱自己是「被迫流亡」,卻刻意迴避一個關鍵事實:當初是他們自己選擇離開。

自我囚禁在「信息繭房」

這些人在海外組建所謂的「關注組」,專門製作抹黑香港現狀的內容。然而,他們展示的所謂「海外美好生活」,往往與現實嚴重脫節。據英國官方統計,部分港人移民在當地從事低技術工作,收入甚至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與他們在社交媒體展示的「成功移民」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在香港,「軟對抗」表現得更加隱蔽。有人藉保育之名,對政府施政無差別反對,盲目美化港英政府;有些人把任何負面新聞都放大來看,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政府;甚至有人出版書籍讚揚港英時期的一切;更有所謂「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舉辦「獨立書展」,公開販賣歌頌反中亂港頭目的所謂「傳記」,等等。這些行為看似無害,實則在潛移默化中製造對立。

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的認知偏差。由於缺乏對內地的直接了解,部分年輕人將網絡上的偏激言論當作事實,形成「信息繭房」。這種認知隔閡,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反中亂港分子的影響和煽動。

要化解這些問題,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例如強化網絡治理,加強網絡信息素養教育,幫助年輕人辨別真偽。同時拓寬青年人的認知視野,例如有關部門和不同團體可組織更多到內地的交流活動,特別是可以舉辦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實習計劃,讓香港青年親身感受到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機遇,親眼見識內地發展的一日千里,打破反中亂港分子編造的各種謠言和刻板印象。

不悔悟終將成歷史垃圾

當前,香港正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國家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八大中心」定位,而大灣區建設的日新月異,更是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廣闊舞台。

那些仍在海外掙扎的反中亂港分子,終將被事實證明是時代的淘汰者。而留在香港的建設者,只要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必將收穫更美好的未來。香港的明天,不能被少數不見國家好、不想香港好的反中亂港分子妨礙,而應該由大多數務實進取的市民共同開創。

要從根本上瓦解「軟對抗」的威脅,除了社會各界要對「軟對抗」有充分認識,也在於讓市民看到香港的發展前景,增強他們對未來的信心。當越來越多港人親身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當年輕一代在國家發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那些別有用心的煽動言論自然不攻自破、失去市場。香港的繁榮穩定,需要的是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空談客。唯有團結一致,才能共創更美好的明天。 西貢區議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