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滙控(00005)自2008年10月金融海嘯以來重返「紅底股」行列,並將於本周三(7月30日)打響港股藍籌中期業績頭炮。綜合多間主要投行最新預測,受去年出售加拿大與阿根廷業務產生的高基數效應,疊加本港拆息顯著下滑雙重夾擊,市場普遍預期滙控今年上半年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PBT)將按年大減25.4%至28.2%,介乎154.77億至160.73億美元。\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不過,若剔除一次性項目及匯率波動影響,反映核心業務表現的替代表現衡量(APM)按固定匯率計算之除稅前利潤則展現韌性,中位數約179.79億美元,僅較去年同期微跌0.5%。儘管盈利短期承壓,市場目光已聚焦於滙控未來策略部署與資本回報能力。多家投行一致預期,滙控第二季每股派息將維持於0.1美元水平,全年股息收益率料穩守5厘,持續為股價提供重要支撐。
更具指標意義的,則是市場高度期待的新一輪股份回購計劃。綜合券商預測,滙控回購規模介乎25億至30億美元(中位數27.5億美元,約214.5億港元)。高盛與摩根大通看高至30億美元(約235億港元),摩根士丹利與瑞銀則預估25億美元。此預期建基於滙控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預計穩健於14.6%左右,提供充足回購空間。
關注新主席遴選進展
此外,摩根大通報告指出,在淨利息收入增長面臨挑戰的背景下,投資者將緊盯管理層對成本節省計劃的執行進展,營運效率提升將是維持盈利能力的關鍵。而隨着現任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確定將於今年9月離職,業績會上關於新主席遴選進展的任何訊息,也將牽動市場對集團長期戰略延續性的評估。
對於市場看淡滙控第二季表現,香港低息環境被視為最大負面因素。摩根大通分析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1個月期拆息按季急挫189至200個基點,直接衝擊佔滙豐總貸款約22%的港元貸款收益。其分析顯示,拆息下行可能導致集團淨利息收入減少約3%、淨息差收窄5個基點、淨利潤下滑5%。這也令市場關注滙控管理層對全年淨利息收入約420億美元的指引是否面臨下調風險。
然而,逆境中亦有亮點。摩根士丹利與瑞銀報告強調,香港市場活動復甦(尤其股市與財富管理相關產品銷售)正推動財富管理業務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同時,企業客戶旺盛的外匯及利率風險對沖需求,支撐了批發業務中的資本市場相關手續費收入。
財管業務增長成亮點
巴克萊銀行亦指,雖然滙控面臨短期利率波動挑戰,但憑藉強勁的手續費收入與資本回報能力,仍具顯著的投資價值。巴克萊認為,滙控估值未充分反映兩大潛力,一是亞洲財富管理需求增長及成本優化計劃可帶動盈利超預期;二是香港作為全球資金避險港的地位將持續吸引國際資本。
摩根大通預估,滙控第二季財富管理收入按年增幅可達16%,成為抵銷淨利息收入壓力的重要支柱。不過,風險管理亦不容忽視,摩根大通預測滙控第二季預期信貸損失(ECL)比率可能從第一季的37個基點上升至50個基點,反映對包括香港商業房地產在內的潛在信貸風險採取更審慎的撥備態度。
雖然滙控短期列賬利潤顯著波動,但其股價年初至今(截至7月25日)累計上漲33.25%,大幅跑贏綜合性銀行類股平均20.54%的漲幅,自2008年10月金融海嘯以來重返「紅底股」行列,顯示市場對其戰略轉型成效及持續資本回報能力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