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四,本港一名16歲青少年懷疑因吸食「太空油」昏迷後死亡。事件再次對社會敲響警鐘,同時也對加強打擊毒品提出更迫切的要求。事實上,近期有立法會議員指出,「太空油」名稱具有很強的迷惑性,應當改變叫法;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回應時表示贊同,並舉例可改稱「喪屍油」。打擊毒品是一項長期工程,更是全方位工作,從改變名稱開始,以提高青少年的警惕性,可收有效的預防作用,香港社會對此全力支持。
根據保安局統計數字,2023年至2025年5月31日,警方共拘捕566名涉非法管有依托咪酯(「太空油」)的人,當中134人,即大約兩成人是21歲以下的青年;而根據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數據,這段時間錄得493人吸食依托咪酯,當中356人、即約七成人是21歲以下的青年。
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警覺性
上周四發生的最新個案中,杏花邨一名16歲男子於家中昏迷,送院後證實死亡。警方於死者家中檢獲懷疑毒品,包括「太空油」。經調查後,警方相信死者在昏迷前與另一名17歲男吸食懷疑毒品,於本月25日傍晚以涉嫌「販運危險藥物」作出拘捕,被捕男子有黑社會背景。
吸食「太空油」的青少年正在不斷增加,對香港社會整體健康安全構成嚴峻挑戰。要有效防範、打擊吸食「太空油」毒品,必須全方位入手。除了警方加強打擊力度外,也需要更有效的預防舉措。事實上,目前正有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也就是坊間在討論相關案件時,並沒有足夠的警惕,與其他毒品的反應明顯不同。原因就在於「太空油」的名稱「太普通」,在一些青少年眼裏「不夠恐怖」,未形成有效的阻嚇作用。
將毒品冠以欺騙性名稱,向來是毒販的「傳統」,早年鴉片被稱為「福壽膏」就是一例。近年毒品種類不斷增加,名稱更是「五花八門」,但無一例外,都具有迷惑性及欺騙性。毒販改一個「好聽」的名字,有幾種目的。一是正面聯想:使用聽起來無害、愉悅或時尚的名稱,讓毒品顯得安全或流行。例如MDMA被稱為「ecstasy」(狂喜),強調愉悅感。二是隱藏危險性:避免使用與成癮或危害相關的詞語,改用中性或俚語,例如海洛因被稱為「brown sugar」(紅糖),淡化其致命性。三是視覺吸引力:名稱反映毒品的外觀或形式,讓人感覺新奇或有趣,例如冰毒的「crystal」(水晶)強調其外觀。「太空油」的叫法邏輯也是一樣的。
啟動校園禁毒宣傳計劃
從改變名稱來阻斷毒販的欺騙策略,是其中一個有效手段。政府表示正就「太空油」毒品改名收集意見,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早前指出,「其實我們最重要是給一個正確信息,有多大禍害,如果名字可以影響,更讓人知道毒品的害處,我覺得是很重要,都是名字的阻嚇作用,弄得醜化多些,讓人知道害處有多大。」
新的叫法應當準確反映毒品對人體帶來的傷害。正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日前在立法會中所表示,可以考慮從吸食後的情況命名,例如出現猥褻行為、皮膚發炎潰爛、肌肉抽搐等,「會唔會叫『喪屍油』呢?」除了「喪屍油」,坊間還有其他建議。不論如何,改變名稱是有效打擊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了新名稱,還應啟動相應的社區宣傳。從去年9月份開始,香港賽馬會禁毒資訊天地新設置了「太空油專區」,展示「太空油」毒害的宣傳影片、刊物及展板。禁毒處由今年年中起推出多篇說明「太空油」毒害的社交媒體貼文及動畫短片,警惕大眾,特別是讓年輕人認清其毒害。動畫短片亦已上載至禁毒處網頁及社交平台,禁毒處更已呼籲學校和禁毒機構多播放。未來應當主動在全港學校啟動一輪「認識『喪屍油』」的宣傳活動,聯同禁毒常務委員會、其他部門及社會各界合力加強相關的預防教育及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