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博士昨日辭世,享年105歲。胡鴻烈與夫人鍾期榮用半生光陰獻身教育,春風化雨,備受各界尊敬。行政長官李家超推崇他「為香港立德樹人」。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讚揚他「以校訓培養仁德兼備學生,實乃教育界典範」。
胡鴻烈本是外交官出身,後來轉型為執業大律師,事業有成。有感於當年香港大專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大批有志青年求學無門,胡鴻烈夫婦毅然拿出所有積蓄,創辦樹仁書院。面對港英政府要求專上學院改制換取資助的政策,他們寧拒資助也要堅持四年學制,只因「三年太倉促,無法實現全人教育」。為維持學校營運,夫婦二人變賣房產,耗盡資產,過着儉樸生活,半世紀以來累計投入數億元。
憑着對教育理念的堅持,樹仁學院在資源匱乏下獨立耕耘了35年,為香港培養了大量人才,為香港高等教育注入多樣性。直至2006年,樹仁學院成為香港首所獲得特區政府認可的私立大學。
在香港高校之中,樹仁大學成為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先驅者之一,這深植於胡鴻烈夫婦的辦學初心,樹仁的核心使命就是「弘揚中華文化」。胡鴻烈常對學生強調,教育首要一條是「愛中國,因我們是中國人」。胡鴻烈早年還推動中文作為香港官方語言,從文化根基強化身份認同。這一理念亦融入樹仁校訓「敦仁博物」。「敦仁」要求心懷家國、樂於助人;「博物」則倡導學問廣博而精深,這兩者同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由於胡鴻烈夫婦對香港教育的傑出貢獻,他們備受社會各界愛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7年,夫婦兩人同時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當年的頒獎詞是「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這一評語,道出了其人格魅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