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與歐盟27日達成貿易協議,內容包括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徵收15%關稅。分析師指出,由於品牌藥(又稱原廠藥)將被徵收15%關稅,或令歐洲製藥業成本增加130億美元(1014億港元)至190億美元(1482億港元)。除非製藥公司採取行動減輕關稅的影響,否則增加的成本或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按價值計算,藥品是歐盟對美國出口金額最大的商品,過去一直享有免稅待遇,歐盟藥品約佔美國所有進口藥的60%。
【大公報訊】歐盟官員表示,美歐貿易協議的15%關稅徵收範圍包括藥品,但部分仿製藥除外,這些藥品將不受關稅限制。
路透社稱,美國一直在對製藥行業進行「國家安全」調查,而製藥業界也一直在為單獨的行業關稅做準備。美國總統特朗普本月初曾表示,藥品關稅可能高達200%。
多款暢銷藥物為歐洲製造
一些華爾街分析師認為,歐盟不會因被調查而被徵收額外關稅,但其他分析師則提醒,該協議尚未簽署,仍有多個問題尚未解決。荷蘭國際集團(ING)分析師斯塔迪格警告,儘管預計不會在15%的基礎上加徵關稅,但在正式簽署貿易協議之前,一切都還不明朗。如果不採取任何緩解措施,這些關稅可能會使歐洲製藥業增加130億美元的額外支出,其中一部分最終可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伯恩斯坦分析師布林則預估,製藥業的額外支出將達到190億美元。她同時指出,企業或許可以通過囤積藥品、與合同研究人員達成新協議等措施,吸收部分成本。
法國製藥大廠賽諾菲本月宣布,將把位於新澤西的製造廠出售給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並繼續生產賽諾菲療法產品。瑞士製藥巨頭羅氏集團CEO施奈克上周表示,該公司正在增加其在美國的庫存,以減少任何因關稅造成的負面影響。
《紐約時報》指出,全球各大藥廠在歐盟國家生產一些最知名的暢銷藥,包括Botox肉毒桿菌素、抗癌藥可瑞達(Keytruda),以及Ozempic等熱門減肥藥。新關稅將由購買進口藥的美國藥企承擔,預計許多企業會試圖將至少部分增加的成本轉嫁給Medicare等政府醫保項目,而這些項目承擔了美國人大部分的處方藥費用。對於需要自付免賠額或藥品費用一定比例的患者,某些藥品的自付費用也會上漲。
報道稱,部分醫保費用金額已確定上調。紐約州、俄勒岡州和馬里蘭州的保險公司近期向監管機構表示,受關稅因素影響,明年某些醫保項目的保費漲幅將比原本計劃的更高。
無助製藥業回流美國
除美國消費者利益受損外,美國藥企也不樂見歐盟藥品徵收關稅。特朗普此前一直威脅要對進口藥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其目的是讓製藥業回歸美國。但美國藥企表示,這可能導致製藥商減少在美國的研發和生產投入。製藥業主要游說團體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發表聲明稱,加徵關稅並非促進藥品本土生產的解決方案。
製藥業依賴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大多數藥物的生產都是在多個國家進行,而歐盟也許是全球品牌藥生產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追蹤藥物供應鏈的非營利機構U.S. Pharmacopeia數據,美國市場上的品牌藥中,有43%的活性成分由歐盟製造。而歐盟也為美國市場的18%仿製藥製造活性成分,這類藥品的價格較低,佔美國人處方藥的絕大多數。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