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河南的劉詩利在網上火了。他今年五十八歲,從家鄉來到北京打零工為生。日子過得辛苦而拮据,卻酷愛讀書,常到書店找書看。我想,這或許和他曾在河南老家做過民辦教師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對閱讀的信仰。所謂信仰,就是那種讓你執著認同卻又深知不會在眼前變現的東西。如果為了可見的變現而相信並付諸行動,那恐怕就難以稱之為信仰。
從這個意義上,劉詩利和他的同好們可稱為「閱讀主義者」。閱讀,對他們而言,是不可須臾離棄的生活剛需,也是奉行不悖以至於日用不知的信條。閱讀首先要選書,對於「閱讀主義者」,不需要網上或線下的閱讀導師開具書單,憑着自己興趣讀就是了。而閱讀興趣好似基因血脈,一匹馬跑到肥美的草原,看似隨口亂啃,其實,基因決定了它有所吃有所不吃。閱讀是需要堅持的。閱讀主義者卻無需給自己規定每年必須讀多少本,每天必須讀多少頁,興之所至,只顧讀去便是了,好比吃飯,一天三頓固是常態,偶爾餓上一頓半頓卻也無大礙。閱讀是需要氛圍的,「閱讀主義者」卻不需手裏端着咖啡、腿畔偎着肥貓,內心對閱讀的堅守,既是絕佳的鋪墊,也是最好的結局。閱讀是需要交流的。「閱讀主義者」所要的卻是純粹的交流,在朋友圈發多少張書的封面內頁,也比不上與自己的一次心靈長談。
如果你要問閱讀究竟帶給了他們什麼,我想,最可稱道的大概只有內心的滿足感。或許這種滿足感還會變成創造更富足生活的動力或條件,但正如哲人所言,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如果為了生活富足而閱讀,那恐怕不但這個夢想落空,而且連閱讀本身的滿足也會失去。這種滿足感又如此神秘,只能獨得秘享,很難與不愛閱讀的人分享,就像不喝酒者永遠無法感受酒徒的快樂。若想真切體會,請像劉詩利大叔一樣,信仰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