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觀察/英涉台言論實是討好美國的「政治獻媚」\軒轅靖

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日前接受澳洲媒體採訪時聲稱:「如果台灣爆發衝突,英國已經做好軍事介入準備。我們將與澳洲等盟友在太平洋地區並肩作戰。」這番話堪稱近年來英國政府對華政策中最為不堪公開聲明之一。

然而,希利「口嗨」式的表態不僅暴露了英國的虛張聲勢,也暴露其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焦慮,更折射出其試圖通過外交姿態彌補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無奈。

英國的虛張聲勢與戰略焦慮始終貫穿其近年的亞太動作。從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亞太巡航,到2025年威爾斯親王號航母打擊群的「護身軍刀-2025」演習部署,再到英澳《吉朗條約》的簽署,英國試圖通過強化與澳洲、美國的軍事合作,重塑其「全球海軍強國」的形象。

然而,這種戰略焦慮的背後,是英國脫歐後國力衰退、國際話語權減弱的現實。英國皇家海軍僅有兩艘航空母艦,且均存在技術缺陷。威爾斯親王號曾因螺旋槳傳動軸未校準被迫推遲部署,伊麗莎白女王號則在2025年北約演習前突發機械故障。其艦載機F-35B的性能亦難以與中國殲-15艦載機抗衡,且在2025年印度洋部署期間因故障迫降印度。更嚴峻的是,英國海軍輔助艦艇老化、人員短缺問題長期存在,維持航母編隊的後勤保障高度依賴美國。

高調表態只為「刷存在感」

在此情況下,英國試圖通過高調表態和軍事部署「刷存在感」,實則是對自身實力衰落的補償性表演。

而且,英國所謂的「威懾」本質上是「象徵性威懾」,其實際效果與代價嚴重失衡。以威爾斯親王號航母為例,從英國本土部署至亞太需跨越近萬公里,耗時長達兩個月,且補給依賴美國。若台海爆發衝突,英國航母編隊尚未抵達戰區,可能已遭受中國東風系列導彈的精準打擊。更關鍵的是,英國的軍事介入將直接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其後果不僅限於軍事層面,更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連鎖反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台海的真正現狀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試圖通過軍事手段干涉中國內政的舉動,都會觸碰中國主權的底線。

英政客的「政治作秀」也暴露了其在盟友關係中的被動地位。以澳洲為例,其在台海問題上的立場始終模糊。儘管英國試圖通過《吉朗條約》深化與澳洲的防務合作,但澳方對介入台海問題的態度始終謹慎。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剛完成任內第二次訪華,中澳雙方簽署了大量貿易協議,甚至擱置了達爾文港的爭議。希利的強硬表態,反而讓澳洲陷入兩難。若附和英國,將損害中澳經貿關係;若保持沉默,則可能被美國視為「不忠誠盟友」。

這種「政治作秀」與盟友現實利益的衝突,恰恰印證了英國在亞太地區缺乏真正影響力的事實。此外,英國的表態也未能獲得美國的明確支持。儘管美國歡迎英國在印太地區「刷存在感」,但其自身對台海問題的「戰略模糊」立場並未改變。美國國防部此前曾試圖敦促日本和澳洲明確表態,卻遭到兩國拒絕。美國深知,若台海爆發衝突,其軍方評估顯示「介入的代價將遠超收益」。相比之下,英國的「參戰」承諾更像是為了討好美國的「政治獻媚」,其實際意義更多在於向美國表忠,而非真正具備戰略價值。

面對英國挑釁,中國明確表態: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中國外交部強調,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都將遭到堅決反制。這種反制不僅體現在外交層面的譴責,更體現在軍事與經濟領域的全面準備。在軍事層面,中國山東號航母編隊近期在南海開展實戰化演練,殲-16戰鬥機、轟-6K轟炸機等多型戰機在黃岩島附近實施海空聯合巡邏,直接回應美英等國的軍事施壓。中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與區域拒止能力,已足以對任何試圖介入台海的外部勢力形成有效威懾。在經濟層面,中國與東盟、歐洲的貿易關係持續深化,英國若執意在台海問題上「玩火」,不僅將失去中國市場,更可能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

「日不落帝國」的最後掙扎

希利的言論,本質上是英國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最後掙扎。在國力衰退、戰略資源有限的背景下,英國試圖通過高調涉台表態和軍事部署,掩蓋其國際影響力的萎縮。然而,這種「口嗨」式的威懾不僅無法改變台海局勢,反而會加速英國在亞太地區的邊緣化。

對中國而言,英國的挑釁不過是「紙老虎」式的虛張聲勢。中國有足夠的實力與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有足夠的智慧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英國若執意在台海問題上「找茬」,最終只能自食惡果,淪為國際舞台上的笑柄。

國際關係學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