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北部都會區崛起為粵港澳大灣區創科樞紐,創造百萬就業;高樓價困局破解,全球人才蜂擁而至。這不應只是空談,更可以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的焦點所在。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將在未來十年內提供約3000公頃新發展土地;不僅拉動經濟、推動創科產業,還能改善居住環境,助力吸納和留住人才。然而,儘管藍圖宏大,北都發展仍面臨挑戰,需制度創新才能加速落實。
北都發展的瓶頸
歸根究底,北都建設進度未盡如人意,主要源於資金短缺及制度障礙。北都涉及龐大基建投資,政府現在財政狀況而言難以獨力負擔;更重要的是,現有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辦)雖負責整體倡導、政策指導及跨部門協調,但其角色多停留在建議和溝通層面,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權力。項目從構思到落實往往需時十年以上,出現不必要的工程增加成本,交通基建落後土地開發,影響投資者信心。
事實上,落實如此困難,源於固化思維與跨部門協調障礙:過往政治環境令公務員保守,項目需多層審批,動輒延宕,立法需時長。這些問題凸顯制度創新的迫切性。北都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節點,若繼續依賴傳統政府部門分工,或難以實現「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的願景。制度創新不僅能放權加速執行,還能吸引私人資本參與,解決資金瓶頸。
制度創新的國際借鑒
環顧全球,產業發展往往需「有形之手」引導,設立專責管理局是常見模式。以下從深圳前海管理局、新加坡裕廊集團及蘇州工業園區三個例子,歸納其可借鑒之處。
深圳前海管理局具有高度自主性:獲賦予土地出讓權和推出專屬政策包(如稅務減免),2024年前海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額超1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100%。新加坡裕廊集團則自負盈虧,以市場化運作:擁有用地分配權,貢獻全國製造業產值25%,透過租金收入實現財務獨立。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的「產城融合」則引入「園中園」模式:讓高校和企業自帶生態圈進駐,2024年GDP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
上述例子顯示,管理局能透過放權和市場化解決瓶頸,提升競爭力。北部都會區若能借鑒,可有效避免現有統籌辦的局限,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成立北部都會管理局
筆者認為,香港應在現有統籌辦的基礎上成立北部都會管理局,作為負責北都的整體統籌與執行的法定機構。管理局可參考裕廊集團的自負盈虧模式。與現有政府部門明確分工:例如,管理局負責區內的道路管理和治安、稅務優惠審批、招商引資、生態保育協調;政府部門則明確劃定管理範圍及需要支援的情景。
具體而言,管理局的確切職能應包括以下四方面:
首先,以產城融合模式進行土地規劃。管理局負責土地出讓及用途調整,提供300公頃的創科用地。其中引入「園中園」模式,讓大學和龍頭企業自帶生態圈進駐,例如在新田建立「創科園中園」,聚焦工業機器人研發,協助企業實現無人化裝配。更可融入新型基建創新,如預留低空經濟發展空間(無人機上落點),推動跨境物流,提升北都宜居度。
其次,招商引資,為目標企業提供專屬稅務優惠和租金減免,聚焦再工業化。例如吸引食品科技企業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推動產學研合作,助力中小企將知識產權商業化。
第三,財務安排,管理局可靈活發行債券(如機場管理局模式),管理租金收入,實現自負盈虧。可與私人開發商合作開發基建,由政府提供土地,私人負責運營,分擔風險並加速項目落地。
第四,作為跨境數據與人員的政策試驗田,加快人員、數據和樣本的跨境流動。例如設立專屬政策允許數據中心跨境運作,吸引創科人才;推動人才培養,從中學生涯規劃開始,滿足再工業化需求。
管理局需國家層面落實
設立管理局爭議不小。有意見擔心北都規模龐大,設立法定機構不易;另有憂慮這會令北都成為「特特區」;亦有議員擔憂立法需時太長;還有收地及平衡民生的問題等等。筆者認為上述憂慮合理,但辦法總比困難多。首先,立法可分步走:短期內升格現有統籌辦為過渡機構,賦予初步審批權;中期成立管理局,借鑒機管局模式(1995年成立,僅用數月完成《機場管理局條例》立法)確保快速上馬。其次,明確管理局權限僅限北都範圍,與政府部門分工,從源頭避免法律爭議。條例上也可明確預留土地作房屋、社福及保育(如北都「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保障公眾利益。
更重要的一點是,管理局不能只靠特區政府落實,因為從倡議到落實困難重重:官僚系統微細管理、跨部門審批,立法需時長,資金短缺更令項目停滯。中央正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香港應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展望,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引入國家乃至區域資源(如「一帶一路」資本),化解本地阻力,方能讓北都成為「十五五」的試驗田。這不僅解決資金與執行瓶頸,還能強化香港在國家戰略中的角色。
讓北都成為香港新引擎
總而言之,北都發展若受制於現有機制,將難以發揮經濟引擎的潛力。透過成立北部都會管理局,香港可借鑒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經驗,注入制度創新活力,讓北都成為特區之中的特區——不僅解決資金與執行瓶頸,還能吸引全球人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筆者期望有關部門可積極考慮相關建議,與立法會及業界合作落實。展望未來,北都將不僅是土地開發,更是香港提振競爭力的象徵,讓我們齊心協力,開創繁榮新章!
全國青聯委員、公共政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