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檔歷來是影視人的「兵家必爭之地」,電影版《長安的荔枝》於7月18日在內地上映,8月7日將在香港上映,至今熱度和口碑都在不斷攀升,幾乎可以肯定是春節檔後第一部票房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影片,更被多家媒體預定年度十佳並喊出1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預期,香港資深電影人鮑德熹稱讚這部電影是「年度最佳,也應推薦為參奧作品。」\華 明
大多數觀眾對唐玄宗楊貴妃、安史之亂「知其然」,但對「一騎紅塵妃子笑」是怎麼回事,「不知其所以然」。《長安的荔枝》突出了馬伯庸同名原著主線,在熟悉背景和新鮮題材兩者的縫隙間展開了故事:長安小吏李善德(董成鵬飾)必須在楊貴妃生日當天把嶺南的荔枝送到長安。
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荔枝保質期短和山長水遠的極端矛盾,一下子就把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壓在男主角身上,確立了貫穿全篇的懸念。
影片的主線非常清晰、動力和張力十足,敘事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又錯落有致。《長安的荔枝》講述的不僅是如何完成一個任務的故事,更是對人性中堅守初心、真誠善良和積極向上的歌頌。
李善德當「荔枝使」,極似當年單位「選壞人」。為了完成指標,那個出去為大家打開水的人回到辦公室時,已經「眾望所歸」中選。這種無奈與掙扎,讓李善德抱着有去無回的態度與妻女告別,硬着頭皮南下。如同現實中許多打工人在巨大的壓力和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時,雖有怨言卻也只能盡己所能。這種跨越時空的相似性,讓觀眾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在「唐代職場」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也讓觀眾對他接下來的命運充滿了同情與期待。
為了完成送荔枝任務,李善德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堅持和智慧。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運用數學、統計學及統籌學的知識,從保鮮和運輸兩方面入手,不斷試驗。
善良和真誠為李善德贏得了許多助力。他與商人蘇諒(白客飾)結下友誼,後者為他提供經費支持,在權貴將他逼到無路可走時,又不計前嫌現身護航;他尊重峒女阿僮(莊達菲飾),從她那裏學到了荔枝的品種特性和儲存方法;他善待林邑奴(劉俊謙飾),也因後者危機時刻捨命相救,李善德才得以逃過截殺回到長安。
從歷史縫隙切入再返回
在男主角李善德排除萬難「闖關打怪」過程中,寫他的專業能力、寫他堅定不移,寫他善良助人,他掙扎求生的背後不僅是為了妻女情感、家庭責任,還有人生價值,書中的金句也被保留在此:「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影片讓觀眾有共鳴,人物讓觀眾能共情,思想深度體現在批判性。故事從歷史的縫隙切入,又回歸到歷史之中。李善德的荔枝冒險之旅,看似是小人物的個人奮鬥史,實則是對盛唐朝廷的一次深刻剖析。
李善德並非完人。在專業領域他出類拔萃,關鍵節點還要依靠好友杜少陵(張若昀飾)點破時局,方才茅塞頓開。李善德親眼目睹送荔枝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他不顧個人安危,敢於直面權貴楊國忠(劉德華飾),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質問:「右相可知道將一甕新鮮的荔枝送到長安,在嶺南要毀多少棵樹?多少騎手奔波涉險,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又有多少人為之喪命?」這一問,如同一記重槌,敲在了每一個觀眾的心上,也將影片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一刻,李善德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九品小吏,而是一個為民請命的英雄。他的質問,不僅是對楊國忠等權貴的控訴,更是對腐朽朝廷的批判。也通過這一情節,保留了小說的精髓。
從小說到電影,從長安到嶺南,《長安的荔枝》對盛唐的還原、對影像的追求可謂誠意滿滿。不說演員的服飾妝造,高頻剪輯後仍撲面而來的布景道具,只看李善德從長安到嶺南不同的地理、植被變化,就有滿目蒼翠猛虎出沒的高山、狂風大雨的暗夜渡船、流民逃難的荒地、星羅棋布的濕地草原……後半段一人粗的荔枝樹被腰斬也是真樹真砍,更有幾十個「荔枝騎手」縱馬驅馳,上百輛荔枝車成行成列「回長安」。都說美術佔電影製作費的大頭,劇組輾轉七地拍攝,即使有數碼技術幫忙,這種為了一個鏡頭轉換一個場景「手工打磨」的精神也值得點讚。
一切景語都是情語。鏡中通腸粉、蝦餃、鮮荔枝,呈現了嶺南的煙火氣和鬆弛感;熙來攘往的商賈,市列珠璣的氛圍,千年商都的開放繁華撲面而來;高潮段落李善德帶給夫人的木棉花因風而起,將「一騎紅塵」直觀再現,更讓愛情、親情、友情昇華,直達觀眾眼中心中。
影片把見人見事又極具電影感的眾多場景串珠成鏈。最終,一盤荔枝越過重重宮闈端上桌去,在滿台水果中並不顯得特別,甚至貴妃根本沒吃一口……見微知著,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