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灣區合作提速 孕育新機遇\鄧 宇

  圖:從全球主要灣區發展來看,科技和金融具有雙向賦能的特質。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科技創新高地和金融創新高地的比較競爭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依託大灣區發展,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改革開放新成果,通過發揮香港內引外聯的功能優勢,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資金、國際人才和創新要素,成為大灣區企業國際化布局的「超級聯繫人」。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布局具有世界眼光,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國家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遠期展望至2035年,和國家2035年規劃的時間線高度一致。當時及今後一段時期所面臨的複雜國際環境,充分印證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布局的前瞻性。

六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果,在促進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引領等方面釋放了巨大的發展潛能。2024年大灣區生產總值(GDP)總量達14.8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2017年增加4.8萬億元。為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國家發布關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圳前海合作區、廣州南沙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戰略規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重大合作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明大灣區「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發展模式,核心在於通過協同發展實現強強聯合。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潮流湧現,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更加迫切。加快建設四大合作平台的要義即在於此,特別是四大合作平台所制訂的產業規劃頗為務實,抓住了國家高水平科技創新的戰略重心,瞄準了高度契合大灣區創新土壤的重點產業,而且着眼於規則銜接和產業協同的配合。

協同發展新技術新產業

目前,大灣區省市已經建立各層面的協同機制。國家層面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以及涵蓋科技、法律、稅務、金融等各部門在內的合作機制。具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是規則銜接。大灣區協同發展涉及到「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通過四大合作平台建設,穩步推行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的政策試點,比如粵港澳數據跨境流動機制、「灣區認證」、「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等,更好地促進灣區內要素流動和便利化。

二是產業合作。大灣區匯聚比較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研發+智造」的優勢突出,具備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堅實基礎。四大合作平台聚焦科技創新合作,協同發展新技術和新產業,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比如大灣區集聚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先進材料、軟件與信息服務、新能源等九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三是金融合作。2020年4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提出包括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推進粵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等指導意見,發布金融支持四大合作平台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包括適度放寬跨境投融資限制、拓展離岸賬戶、合作發展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三地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合作緊密,有力地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大灣區中外金融機構深化開放合作。

科創金融雙向賦能

《綱要》明確提出「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和「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同時強調「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中就包括「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以及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三點,可見「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在大灣區建設戰略佔據重要地位。

從全球主要灣區發展來看,科技和金融具有雙向賦能的特質,高成長性、高風險及高回報的前沿科技創新,必然需要與之相適配的金融創新,包括高能級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先進的金融工具、開放便利的金融政策為前沿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粵港澳大灣區同樣具備科技創新高地和金融創新高地的比較競爭優勢,灣區內香港、深圳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榜單前十,「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二位,而且灣區內資本市場發達。

為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迫切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創新。近年來,大灣區省市設立各類科技創新基金,比如深圳提出「大膽資本」,提出到2026年要形成萬億級政府投資基金群、千億級「20+8」產業基金群、百億級天使母基金和種子基金群。培育高成長性的早期科技企業,特別是支持獨角獸企業,依靠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匹配度不高、適配性不強,需要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耐心資本」的深度參與。依託四大合作平台,通過引導基金放大科技創新投資效應,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投資,同時鼓勵加強科技金融服務創新,支持創投基金的跨境資本流動,便利科技創新行業收入的跨境匯兌。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合作基礎良好等優勢。過去六年來,大灣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躋身全球灣區第一梯隊。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圳前海合作區、廣州南沙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構築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大灣區四大合作平台,在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及互聯互通等進一步先行先試,科研實力持續增強,基本構建「灣區智造+國際資本+全球市場」的發展格局,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總的來看,大灣區四大合作平台充分展現政策試點、協同發展的優勢和便利,在促進灣區「硬聯通」、「軟聯通」和「心聯通」方面發揮着更加積極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三地規則銜接、要素集聚和跨境流動,實現了資金鏈、創新鏈、供應鏈和人才鏈的有機融合,釋放巨大的增長潛能。

助推打造「中國硅谷」

大灣區建設正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經濟轉型和產業革新創造了新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是協同效應。憑藉香港研發優勢,利用大灣區超強製造和科技創新融合,助推大灣區加快打造「中國硅谷」,釋放香港的研發成果和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香港經濟增長新動能,並增強香港資本市場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含科量」。

二是超大市場。大灣區人口規模大、市場多元且容量大,不僅為灣區內跨境人才交流、赴港及北上旅遊消費提供便利,而且也為香港製造、香港品牌拓展新的市場,助推本地中小企加快「第二曲線」增長,擺脫單一市場困境。

三是創新策源。大灣區匯聚優質的金融、科創和國際人才資源,深港兩地資本市場活躍、灣區三地創新創業生態優渥,具有制度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天然土壤,香港研發和青年創業在大灣區將大有可為。

展望未來,預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四大重點合作平台建設將加速度,一大批先行先試的政策將落地。建議香港從四個方面深化融入大灣區建設:

首先,建立完善特區政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的工作機制,建立年度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緊密對接大灣區國家級戰略規劃和配套政策,建立涵蓋政策研究、執行對接和督導落地的工作專班,提高大灣區合作的緊密度,有效解決規則銜接和制度創新難題。

其次,發揮香港離岸金融市場和聯通國際的資本市場優勢,開闢支持在深交所上市的企業赴港上市的綠色通道,加大力度引進入列四大合作平台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

再次,優化完善與大灣區基礎設施、專業服務以及已有合作機制,包括擴大跨境資金、人才和數據流通便利,增加灣區醫護、稅務、教育、法律等專業資格互認範疇,適當放寬兩地執業限制,增加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資助。

最後,加快推進河套香港園區、北部都會區建設,通過創新資本和外包服務的模式,引進內地資本和專業隊伍,提前布局招商引資,重點關注前海、南沙等科技創新平台、跨境科技投融資政策,並引導香港各類資本積極參與。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