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發改委日前公布《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推出大量措施,包括於明年底前建成1200個以上低空起降點,開通一千條以上載人、載貨飛行等各類低空商業航線,旨在打造「全球低空經濟第一城」。深圳的前沿規劃與有力舉措,為香港推動低空經濟提供了重要借鑒。
與3年前相比,低空經濟早已從「概念」變為「現實」,深圳更成為發展的「領頭羊」。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確提出,建設全球總部研發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場景示範驗證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供給中心,一些關鍵指標如:產值規模突破1300億元、10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區和2個特色產業園區、全球首個低空智能融合系統等等,無不展現出深圳的雄心。
與深圳的高歌猛進相比,香港發展也在穩步加速。以去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為起點,各類工作有序推進。從「監管沙盒」、低空基建部署,到大灣區低空跨境通道等工作不斷落實,可以說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一系列的工作體現了本屆特區政府求變作為的態度。
事實上,香港樓宇密度大、地理空間不如深圳遼闊,發展不能簡單「照抄」深圳模式。正如有專家指出,香港的應更集中在高價值應用場景,例如由香港首創的毫米級精度無人機方案「地空協同隧道自動檢測系統」,便能讓技術檢測工作進一步智能化;在醫療領域,血包或放射性藥物在低空運輸下能更有效應對急切需求;而透過無人機技術,香港可另闢角度挖掘新的文旅體驗。
香港在發展低空經濟方面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勢制宜,既要看到自身的獨特優勢,也要取長補短,善於吸收經驗。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下,香港未來應加快探索新模式、新機制、新場景,有效對接深圳在此方面的先行優勢,提升自身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