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國產GPU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逐步提升。儘管在整體市場中,英偉達、AMD等國際巨頭仍佔據較大份額,但國產GPU憑藉不斷提升的性能和性價比,以及對國內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市場份額呈增長態勢。在一些特定領域,如軍工、政府信息化、教育等對自主可控要求較高的市場,國產GPU已成為重要選擇。
現時內地GPU產業生態正逐步完善。在產業鏈上游,半導體製造工藝不斷進步,中芯國際等企業在先進製程工藝上取得突破,為國產GPU的生產製造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產業鏈中游,礪算科技、景嘉微、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眾多國產GPU企業不斷湧現,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在產業鏈下游,與GPU相關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包括人工智能、遊戲、影視特效、工業設計等。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加強合作,共同推動GPU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創新,形成了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國產GPU企業在架構設計上不斷創新。摩爾線程自研的MUSA架構是國內首個實現單芯片同時支持AI智算、圖形加速、物理仿真的全功能GPU架構,目前已迭代到四代,為構建完整的產品矩陣奠定了基礎。景嘉微在圖形顯控領域深耕多年,其研發的GPU芯片架構針對圖形處理進行了優化,在機載、車載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這些創新架構的出現,打破了國外架構的壟斷,為國產GPU性能提升和功能拓展提供了可能。通過對架構的持續優化,國產GPU在並行計算效率、圖形渲染質量等方面不斷進步,逐漸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2023年中國GPU市場規模已從2020年34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80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32.74%,預計2024年國內GPU市場規模將增至1079億元,2025年或將超過1200億元。在這一過程中,國產GPU的貢獻不斷加大,未來隨着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市場拓展,其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提升。
產業面臨八大挑戰
性能提升瓶頸。儘管國產GPU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技術進步,但在運算速度、算力密度、圖形處理能力等關鍵性能指標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進一步提升性能面臨着架構優化難度大、芯片製程工藝受限等問題。例如,在高端AI訓練場景中,國產GPU的算力難以滿足大規模數據處理和複雜模型訓練的需求。
核心技術研發難題。GPU的核心技術,如芯片架構設計、高速緩存技術、並行計算算法等,研發難度極高。目前部分國產GPU企業在一些核心技術上仍依賴國外技術或IP授權,自主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底層架構創新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進行長期研發和技術積累。
製程工藝制約。先進的芯片製程工藝對於提升GPU性能和降低功耗至關重要。國際上,英偉達等企業能夠採用最先進的製程工藝生產GPU芯片,如台積電的3nm製程。而國內半導體製造企業在製程工藝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產GPU性能的提升和產品的小型化、低功耗發展。
國際巨頭壟斷。在全球GPU市場,英偉達、AMD和英特爾等國際巨頭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形成了高度壟斷的市場格局。這些企業憑藉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產品和完善的生態系統,在高端市場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對國產GPU企業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壓力。國產GPU企業在進入高端市場時面臨着技術壁壘高、用戶認可度低等諸多障礙。
價格競爭激烈。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國際GPU企業在價格方面也展開了激烈競爭。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國產GPU企業在成本控制和價格策略上面臨挑戰。國際企業通過大規模生產和技術優勢,能夠以較低價格推出產品,擠壓國產GPU企業的市場空間,使得國產GPU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
市場渠道受限。國際GPU巨頭經過長期發展,建立了廣泛而成熟的市場銷售渠道和客戶網絡。國產GPU企業在市場渠道建設方面相對滯後,難以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並獲得客戶認可。在一些傳統市場領域,客戶對國際品牌的依賴度較高,國產GPU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資源來拓展市場渠道,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
軟件生態不完善。GPU的應用離不開豐富的軟件支持和完善的開發工具鏈。國產GPU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短板,許多主流的應用軟件、深度學習框架、遊戲引擎等對國產GPU的適配不足。例如,一些熱門的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雖然也在逐步對國產GPU進行適配,但適配的深度和廣度遠不及國際主流GPU,導致國產GPU在運行這些框架時效率不高,甚至出現功能缺失的情況。此外,國產GPU的驅動程序穩定性和兼容性也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硬件平台上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影響用戶體驗。
開發者社區影響力弱。國際GPU巨頭擁有龐大且活躍的開發者社區,這些社區為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技術支持和交流平台,促進了基於其GPU的應用創新和技術推廣。而國產GPU的開發者社區規模較小,影響力有限,開發者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緊密,難以形成協同創新的氛圍。同時,國產GPU企業在開發者支持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開發者培訓體系和技術文檔,導致開發者對國產GPU的了解和使用意願較低。
發展政策六點建議
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政府應繼續加大對國產GPU核心技術研發的資金支持,設立專項研發基金,鼓勵企業開展芯片架構設計、高速緩存技術、並行計算算法等關鍵技術的研究。企業自身也應提高研發投入佔比,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技術瓶頸。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申請專利,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提高核心競爭力。
推動先進製程工藝發展。加強與半導體製造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先進製程工藝的研發和應用。支持中芯國際等企業在先進製程工藝上的突破,提高國產GPU的製程水平,從而提升產品性能和降低功耗。此外,要加強對芯片製造設備和材料的研發支持,打破國外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壟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構建自主軟件生態體系。鼓勵國產GPU企業與軟件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適配國產GPU的操作系統、驅動程序、開發工具鏈和應用軟件。加大對國產AI框架、遊戲引擎等的扶持力度,推動其與國產GPU的深度適配。建立軟件生態聯盟,促進各方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提高國產GPU的軟件兼容性和應用支持能力。
培育開發者社區。支持國產GPU企業建立和完善開發者社區,為開發者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支持和交流平台。鼓勵企業舉辦開發者大賽、技術研討會等活動,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到國產GPU的應用開發中來。通過提供開源項目、開發文檔和測試工具等資源,降低開發者的使用門檻,提高開發者對國產GPU的認可度和使用意願。
拓展多元化應用場景。除了傳統的圖形處理和AI領域,積極拓展國產GPU在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醫療影像、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的應用。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開發專用GPU產品,提高產品的針對性和競爭力。同時,要加強與下游應用企業的合作,開展聯合創新,共同開發基於國產GPU的解決方案,推動國產GPU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立足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加快國產GPU的發展步伐。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高國產GPU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國產GPU的國際市場份額。
(作者為外資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