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拓展文旅資源

「鴨靈號」帆船迎來70周年,這艘香港僅存的傳統中式帆船昨日起兩個月內以「海上概念博物館」的新形態繼續營運,介紹昔日香港漁村文化。將「鴨靈號」與其他反映漁村漁民文化的景點結合起來,完全可以成為香港發展特色旅遊的重要載體。

維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有無數船隻穿梭其間。其中一隻紅色帆船別具一格,這就是「鴨靈號」。鴨靈號原本是捕魚船,因為船體像一隻鴨子,於碧波萬頃間靈活地穿行,船主將其命名為「鴨靈號」。「鴨靈號」因年久失修於2014年沉沒,其後被撈起重修。作為觀光船,提供日落之旅和「幻彩詠香江」維港遊。遊客坐上這艘古董帆船,在飽覽維港風光的同時,體驗香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感受獨特的香江風情。

香港還有許多反映漁村和漁民文化的景點。有「香港威尼斯」之稱的大澳,以其獨特的棚屋建築和水道景觀聞名,遊客可乘小艇穿越水道,觀賞中華白海豚,或品嘗蝦醬、鹹魚、烤魷魚等特色小食;南丫島以其悠閒的漁村氛圍和自然風光見稱,遊客可沿郊遊徑欣賞山海景觀,體驗漁家文化,品嘗海鮮;鯉魚門則以海鮮餐廳和天后廟聞名,這裏保留了古樸的漁村風貌。

值得一提的還有香港仔和鴨脷洲,這裏是香港漁村文化的發源地,至今保留了漁民和水上人家的生活痕跡。香港仔魚市場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漁獲集散地,有機會打造成「港版築地」。有60多年歷史、曾為電影《食神》取景地的太白海鮮舫正在重建,明年下半年開放,配合水上的士,將為香港仔增光添色。

將大澳、香港仔、南丫島、鯉魚門等景點串聯起來,完善基礎設施等配套,通過數字化推廣,既可讓香港的漁村文化傳統得以保留,更可以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在城市發展趨於同質化的今天,這類特色景點更有吸引力。可以說,「鴨靈號」在70周年之際轉型為海上博物館,為香港漁村文化傳承開啟了新篇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