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科學防疫有效應對基孔肯雅熱

近日香港發現一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迅速採取行動,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發起全港滅蚊大行動。事實上,香港有嚴密的蚊患監察機制,有應對蚊媒疾病的豐富經驗,加上市民警惕性高,蚊患是完全可控的。科學防疫、理性應對,香港市民無需過於憂慮。

鑒於近日鄰近地區及部分海外國家爆發基孔肯雅熱疫情,特區政府一早啟動防蚊防疫機制。食環署自上月起已在全港各區展開防控蚊患措施,以降低基孔肯雅熱蚊媒疾病的傳播風險,包括在輸入個案患者住所250米範圍內進行病媒調查及針對性滅蚊工作,消除蚊子滋生地。於林木茂盛的地點進行密集式霧化處理,以殺滅成蚊。

本港連日暴雨,造成不少工地出現積水問題,蚊患風險上升。食環署加強巡視,並按照有關法例一共向有積水地盤的承建商發出了22張法定通知書,督促承辦商跟進,做好清除蚊患工作,否則可採取檢控行動。另外,食環署在全港64個地區設有誘蚊器,監察白紋伊蚊滋生情況,其中啟德及藍田等四區的蚊患達警戒水平,食環署已即時採取針對性滅蚊措施。

康文署是防控蚊患的另一主力軍。該署公布,已於轄下康樂場地如大型公園、休憩處、運動場、沙灘、遊樂場及文化場地等採取多項防控蚊患措施。包括加強場地巡察、修剪植物及清理花床、妥善棄置垃圾,並清除井蓋、明渠、水箱、樹洞及盆栽托盤中的積水,在合適的地點施放驅蚊油及驅蚊沙。署方亦在場地設置蚊子誘捕器、滅蚊器等設置,及進行霧化處理殺滅成蚊;並參考食環署提供的白紋伊蚊指數,在指數高地區加強滅蚊。

另外,從衞生防護中心與食環署聯動,在診所及邊境口岸設立監察點,嚴密監視蚊媒疾病動態,到屋宇署巡查樓宇積水,再到地政總署清理郊野蚊子孳生地,各部門已聯手構建防蚊除蚊大網,務求將蚊患控制在萌芽狀態。

香港是亞熱帶地區,夏日雨水多,易生蚊患。作為國際化都市,輸入病例風險也一直存在。但得力於成熟的公共衞生監察、病例追蹤和風險評估系統,香港在防控蚊患方面有着豐富經驗,多次有效控制登革熱、瘧疾等蚊媒疾病。如2008年及2018年的本地登革熱爆發,特區政府迅速採取滅蚊行動、環境管理及公眾教育,有效控制疫情播散,這些經驗為應對今次基孔肯雅熱提供了重要借鑒。

從科學上講,基孔肯雅熱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對一般健康人士而言,感染後症狀輕微,數日或一周內明顯改善。但對於一些免疫力較弱的人士、長者及小朋友,出現嚴重症狀的機會相對較大。少數人的關節疼痛症狀會持續較長時間,這正是非洲馬孔德語「基孔肯雅」之本意──因關節痛而變得扭曲的模樣。

白紋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人,集中在日出及日落前。對於需要野外活動的人來說,在外露皮膚及衣服上塗上驅蚊劑,有助避免蚊蟲叮咬。但正如醫生指出,沒有必要亂噴蚊怕水之類產品,畢竟這些藥品帶有一定副作用,過多使用或傷害皮膚。

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香港應立即展開全港大滅蚊行動,並加強蚊控透明度。未雨綢繆,加強監察,定期全港開展大型滅蚊行動,持續優化香港防控蚊患機制,始終將蚊患控制在較低水平,這是防範蚊媒疾病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地區團體也要積極配合政府防疫工作,共同築牢健康防護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