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手機拍電影\胡一峰

這些年,「科技+文學」成為文化熱點。因為有了互聯網,文學作品的發表門檻幾乎消失了,想當年,中國的路遙、英國的J.K.羅琳都接到過不止一次退稿信,現在的網絡寫作者則多了一份「此刊不用爺,自有用爺處,處處不用爺,爺去投網路」的灑脫,文學或寫作,在互聯網的加持下真正成了一次想寫就寫的才情之旅,而各類AI又讓寫作者擁有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助理,它集「書童」「資料員」「口述記錄員」「手稿潤色者」於一體,甚至可以代筆捉刀。

寫作是一種個體化的創作活動,在新科技浪潮中首當其衝,但這場浪潮所及並不限於文學,網上流傳的「二創」「鬼畜」等視頻,亦是浪潮催生的文化新產品。而且,那些工業化程度更高、需要團隊協作的藝術領域,受到的影響也日漸顯現。比如電影,除了早年所謂「微電影」或幾分鐘的短片,這幾年已經出現了多位採用手機拍攝的導演。在美國,二○一四年上映的《不安的心》、二○一五年的《橘色》、二○一八年的《失心病狂》;二○二○年在中國台灣上映的《怪胎》,都是手機拍的電影。

今年六月二十日,《驚變28年》(28 years later)在北美正式上映。這部電影是《驚變28天》和《驚變28周》的續集,講述災難發生二十八年後倖存者在新聚居地的故事。說實話,我對災難片的興趣並不高,相比於「洋範兒」喪屍醜陋的外貌和張牙舞爪的舉止,我更欣賞《聊齋》裏有煙火味兒的狐妖鬼怪。但我頗想一睹《驚變28年》的風采,因為它是用手機拍攝的。根據報道,儘管全片主要採用iPhone拍攝,但影片依然保持了二點七六比一的超寬畫幅比例,拍攝的輔助設備是專業鏡頭和穩定器,為了實現視覺效果,有些場景一次性動用了多達二十台iPhone進行拍攝。影片製作預算則高達七千五百萬美元。這部目前投資規模最大的以智能手機拍攝的電影,會不會掀起科技改變文藝更高的浪頭,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