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由年輕編導黎星、李超聯手編創,自2021年9月23日首演迄今,已演出超過三百場。2023年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除了曾在內地三十多座城市巡演外,2024年9月出訪新加坡,今年6月亮相台北舞台。據悉,每次巡演,台前幕後動員近一百人,隊伍成員的平均年齡為三十二歲。/劉玉華
自公演以來,經兩位編舞、導演多次悉心修訂,此劇唯美地展現《紅樓夢》原著太虛幻境的氣氛、場景;細膩地刻畫大觀園內各式人物的性格特徵與宿命。他倆採用了糅合兼具中國古典美學及現代意義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既看到熟悉的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的感情糾結,又能感受到十二釵備受命運播弄的際遇。
採用雙線結構敘事
「從寶玉的視角看到了十二個姑娘,確定了這是我們的一個要訴說姑娘(們)的視角……」同為三十多歲的黎星和李超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指出這個原創版本,敘事手法用上雙線的結構。換言之,整個演出包含寶玉眼中的十二金釵,加上十二位仕女打破時空順序的框框,同時登場演繹她們的經歷,遂組成極富創意和想像力的十二段舞蹈。
這些舞段,各具題名。譬如說,幕啟的「入府」便是從寶玉的視角出發,眼見林妹妹初到賈府的情況。寶玉、黛玉和寶釵相繼亮相,王熙鳳、賈母等與府中眾多人物的互動;舞台上珠簾、綵燈高掛,琉璃屏風巧妙地調動,可說是具體形象地展示了全劇的人物關係、情緒以及敘事的框架。
接着的「幻境」,寶玉入夢,走進太虛幻境,目睹十二金釵一同起舞。她們繼而各自站到天幕投映的判詞底下獨舞,抒述自身承受的宿命。整個場景,呈現眾人交織的命運,淒美虛無。
當初構思角色時,黎星認為擔演寶玉、黛玉的舞蹈員,不應有A角、B角之分,故決定選用三組演員一起排練。他說:
「我(飾寶玉)和李艷超(飾黛玉),屬於較成熟的演員;羅昱文(飾寶玉)與胡婕(飾黛玉)則屬於當打之年,處在上升期的演員;姜愛東跟羅穎是青春版的寶玉、黛玉。」
不同年紀、舞台經驗各有差異的演員,塑造角色時發放的說服力及感染力,明顯地各具優勢。演出幾百場下來,如今扮演寶玉、黛玉,以至其他的核心人物,已增添了好些新的人選。
利用不同屬性的花朵比喻黛玉、寶釵、王熙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雲、李紈、妙玉、秦可卿與巧姐,是全劇最顯而易見的意象。此外,十二金釵在人物造型、服裝設計兩方面費了很大的心思,務求營造鮮明的視覺效果。
造型服飾助情感表達
負責造型的著名設計師賈雷,歷年獲獎無數,其中深受香港舞迷喜愛的《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孔子》等多齣舞劇,皆是他的代表作。談到民族舞劇《紅樓夢》,他強調:人物的定位,予人遊走在時尚與古典之間的感覺,藉此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這個劇目,並且去了解古典的世界,對照當代的人情世事。他又在鬢髮與碎髮上邊進行了很多波紋的處理。演員出汗的時候,鬢髮、碎髮黏在頸上,會顯得有點性感,惹人憐愛。事實上,演員的裝容扮相,可幫助他們進入角色,表達情感。
服裝設計師李昆從清代畫家孫溫的《紅樓夢》繪本汲取靈感,採用「雲肩」作為姑娘們的服飾特點。古代女子披搭在肩上的彩錦織繡物,常以雲紋作裝飾,故稱「雲肩」。此外,因她們的服裝擁有不一樣的色彩,同場現身時讓人一目了然。舉例說,黛玉的雲肩是深綠色的竹片和水芙蓉(荷花),配搭素淡的舞衣。元春是明黃色,烘托其貴妃身份;迎春、探春與惜春則分別是小嫩綠、小嫩黃等,恰似春天開的花兒的感覺。自始至終,十二金釵在台上誘發花開花落,人世間盛衰榮枯的聯想。
民族舞劇《紅樓夢》今回在港公演四場,已購票的觀眾緊記不要遲到,盡可能提早到場。正式拉開帷幕演出十二舞段前,會安排暖場:十二釵手執標誌着各自個性特徵的花兒,先後出場,緩步走近舞台前長桌子旁,欲語還休,沉吟半晌,方把花朵或插進瓶子裏,或放置桌面上……委婉地傾訴各自的情懷。
看了暖場,大家很自然地被牽引進入現場的紅樓世界。
(作者按:中華文化節節目,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8月8日至10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
部分圖片:江蘇大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