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政策建議/對接教育強國戰略 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招祥麒

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就教育政策及措施方面,筆者綜合當前教育發展需求及社會各界的呼聲,從八方面提出建議:

一、強化國際教育樞紐地位

擴大非本地生招生規模:建議將政府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限額從40%提升至50%,重點吸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生源,並放寬自資院校招收內地學生的限制,同時設立「本地生保障名額」(如核心學科保留60%名額予港生),避免資源擠佔。並推出針對性獎學金(如「東盟專項獎學金」),配套增設陪讀簽證和私營學生宿舍,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加快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議政府在教育城預留80公頃用地吸引國際頂尖院校合作辦學,推動學分互認及聯合學位項目。設立專項融資機制,支持院校共用AI算力中心、數字圖書館等資源。

深化跨境教育合作:推動香港與內地高校在「一帶一路」國家合辦分校或課程,擴大教育輸出。以大灣區為試點,簡化兩地學歷互認流程,再擴展至「一帶一路」國家。

二、提升高等教育與產學研轉化

戰略學科建設:聚焦香港優勢領域,驅動大學建設戰略學科,培養相關人才,以配合國家發展。可設立10億港元「知產轉化基金」,高校團隊可保留70%專利收益,激勵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在河套香港園區試行「科研簽證快線」,允許內地合作單位人員(甚或全球頂尖科研人才)最長180天停留。

三、推動創科教育與數字轉型

基礎教育階段強化STEAM:更新初中科學課程,融入航天科技、人工智能(AI)等內容;設立專項津貼推動AI輔助教學試點。資助民間建設航天科普基地,培育學生對創科興趣。在科學園設立「中學生實驗室」,創科企業合作提供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尖端設備體驗。推行「STEAM護照」制度,學生完成指定項目可獲優先參與國家航天局少年衛星計劃資格。設立「港版少年硅谷」,選拔優秀學生赴杭州雲棲小鎮、深圳鵬城實驗室等交流。

高等教育與研究支持:政府可擴大「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1200名本地生攻讀創科、法律等重點領域研究院課程。並增設15億港元「研究配對補助金」,吸引國際科研機構落戶香港。

教師專業發展:在師資培訓課程增加創科模組,為在職教師提供STEAM教學認證。並運用「教師專業發展基金」支援海外交流,提升數字教育能力。

四、深化愛國教育與文化認同

課程與教材優化:配合國安教育框架更新,加強中國歷史、地理及中華文化元素;開發「紅色資源」教材(如抗戰遺址、改革開放主題)。在中小學推行「沉浸式國情教育」,在本地視角(如東江縱隊抗戰歷史)外,增設「大灣區文化實踐課」,組織學生參與內地科創基地研學並可引入互動評核。擴展「心繫家國」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到內地航天基地、大灣區科創中心等考察。開發AR/VR教材模擬「國家發展時間軸」,動態展示改革開放、航天工程、本地歷史(如東江縱隊)等。

提升語言能力:撥款4億港元優化中小學雙語環境,推廣普通話沉浸式教學。可在初中增設「其他語言與文化」課程(如東盟國家或「一帶一路」語言文化)。

優化師資培訓計劃:設立「愛國教育導師認證制度」,推動教師每五年完成120小時國情研修。內地師範院校合作「雙導師制」,香港教師可獲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頒發的持續教育學分。

五、應對學齡人口結構變化

加強彈性教育資源配置:放寬小規模學校合併門檻,支持轉型「職專+創科」特色學校。為「高才通」子女提供粵語AI陪練及文化適應課程包。

增加精神健康支援:將「三層應急機制」延伸至小學,以識別高風險學生。開發家長情緒管理數字課程,並將課程納入社區中心常規服務。

六、拓展職業專才教育

提升職教地位與配套:支援職業訓練局(VTC)興建資訊科技學院及技術中心,培養應用型人才。設立「職業教育宣傳周」,邀請企業高層管理者分享成功案例,改變社會對職專的偏見。擴大「應用科學大學聯盟」,推動院校與業界合作開發學徒制課程。

促進非本地職專生留港:鼓勵應用科學大學招收東盟學生,並提供留港就業輔導,緩解行業人才短缺。

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深度綁定:例如支援VTC建設「航空城實訓基地」,與機管局或航空公司等合作培養飛機維修、航空物流等人才。開辦「北部都會區建設專班」,培養智慧城市管理、生態工程專業技工。推動「粵港澳職業資格互通白名單」,優先涵蓋人手緊絀行業(如護理、建築),並簡化認證考試流程,持證者可跨境執業。

七、特殊教育與公平保障

試點推行「影子教師」制度,為特殊需要學生配備1:1輔助專員。設立「教育公平基金」,對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相關考試費用全額補貼。推行「名校夥伴計劃」,以一對一配對方式,讓名校支援弱勢學校發展。建議設立「資源共享平台」,讓弱勢學校免費使用名校的數字教學資源。直資學校每年預留部分學位予綜援/低收入家庭學生。

八、教育基建智慧化升級

2027年前實現所有公營學校「5G+物聯網」全覆蓋,推廣電子書包與區塊鏈成績單系統。改建空置校舍為「社區學習中心」,開放給市民進修微證書課程,修畢微證書課程可獲政府學費補貼。

以上建議既融合教育及社會各界意見,也配合政府政策方向,旨在推動香港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餘下的公眾諮詢期可進一步聚焦爭議點(如非本地生限額調整幅度),凝聚社會共識。為使施政報告的教育政策及措施有效落實,建議設立高層統籌機構,如「教育創新督導委員會」或「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並協調各部門實施,成員包括教育局、教資會、主要辦學團體、各大議會、學生及科技企業代表,每季度公開關鍵指標進展。建議方案既鞏固香港傳統優勢,又有助達成香港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值得重點探討。

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