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因應極端天氣 優化應變機制

昨日香港黑雨警告信號懸掛逾11個小時,為歷來第二長紀錄。而天文台在過去短短8日內共發出4次黑雨警告,更打破香港一年內最多黑雨警告的紀錄。八月份香港累積降雨量高達358毫米,同樣創下歷史之最。在連場特大暴雨襲擊下,香港整體運作大致井然有序,安然度過。香港的應變部署機制卓然有效,值得肯定,但隨着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香港有必要總結經驗,補強弱項,排查隱患,只有進一步優化香港的緊急事態應變機制,方能迎接更嚴峻的考驗。

今夏香港暴雨頻仍,前晚香港各處雷電交加,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至凌晨取消,但僅約4個小時後,天文台再次發出黑雨警告。早在警告發出前,特區政府已全面部署,「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於暴雨前已啟動,發展局、環境與生態局、民青局、運輸及物流局、警務處、民安隊、天文台、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跨部門通力協作,徹夜監察市面情況,及時處理因暴雨引致的水浸、汽車死火、塌樹、阻路及低窪地區市民受困等,務求將惡劣天氣對市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香港又一次安然度過特大暴雨,沒有發生人員傷亡事故或蒙受重大財產損失,這歸功於香港完善的基建,歸功於香港有一套成熟的應急機制、特區政府應對措施得力,也歸功於社會各方團結一致,風雨同舟,共同抗災。但大體安然的另一面,香港許多地方出現了險情,多區水浸、道路損毀、設施淹沒、交通受阻。甚至一些密封的港鐵車廂也擋不住暴雨衝擊,出現滲水。有小巴被淹沒,多名乘客獲救;機場亦因暴雨成災,致部分航班延誤。事實上,有一些地區每逢大暴雨都會水浸,着實反映香港在防災應變、事後補救方面,尚存在不及時、不全面、不徹底短板。

今次災情中最令人意外的是瑪麗醫院內外都出現嚴重水浸,急症室服務一度受到影響,需動用救護車將病人送往其他醫院。網上流傳影片所見,瑪麗醫院急症室周邊一片汪洋,被網民戲稱為「瑪麗海」。瑪麗醫院依山而建,黑雨期間,山洪傾瀉而下,醫院門口的道路儼如河流,水馬亦被急流沖走。香港是多山地區,不少公共設施如醫院、老人院等建在山腰或山腳下,特大暴雨期間,這些建築物受到山洪衝擊,驚險萬狀。若是發生大型山泥傾瀉事故,勢必會釀成難以想像的災難。

香港每年平均發生200至300宗山泥傾瀉,雖然大部分山泥傾瀉影響範圍小,但亦有不少嚴重個案,足以造成人命傷亡、建築物被毀或道路受阻等災情。特別是連日特大暴雨之下,山體飽吸大量雨水,土壤和碎石鬆動,即使平時有防護加固工程,也未必能承受得到巨大的壓力。未來的數日,香港天氣仍不穩定,強降雨的概率很高,山泥傾瀉的風險不小,可以說是高危的日子,對鄰近的建築物、道路、汽車、行人構成相當威脅。土木專家一再發出相關警告,足以令人警惕。

從2年前香港遭遇「世紀黑雨」,到今年8月短短5天就打破歷史紀錄的降雨量及暴雨警告次數,正正印證極端天氣日益頻繁,俗稱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大自然災害也將越來越常見。香港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部署機制,但在新的天氣環境下,香港現有的應急機制制度是否能進一步強化?無論是香港在救災方面的力量配置、訓練模式,抑或香港建築物、道路的安全標準,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提升?各界期待特區政府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應急體系,做到與時並進,更加高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