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鐵生《插隊的故事》,講一群北京青年學生,初到陝北,掰一點白饃給山裏那些平日吃糠嚥菜的娃娃們吃。娃娃的媽媽們眼裏有了光彩,讓娃娃對男生們都叫一遍「叔叔」表示謝意。對女生們卻沒法叫─當地沒有相當於「阿姨」的叫法。
漢語稱謂系統堪稱全世界最複雜最完備的稱謂體系。英語有了Uncle和Auntie,或是日語的「歐吉桑」「歐巴桑」,就能包打天下。中國人可就不同了,根據親戚關係的不同,要細分為舅父、姑父、姨父、大伯、叔叔,以及舅媽、姑姑、姨媽、嬸嬸、大媽、二娘等等。而對相當於自己父母年齡的陌生人,最常見的稱呼就是「叔叔」「阿姨」。
然而,史鐵生無意間發現了一個語言的空白,在當時陝北山溝裏,居然沒有稱呼陌生年輕女性的詞彙。這類生活體驗,沒有親身經歷,是難以發覺的。舊時大山裏的年輕女子,幾乎沒有機會,像前來插隊的北京女生那樣,單獨出現在公共交際場合。而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一輩子都走不出山溝,基本上就是在幾個村莊範圍內生活,村民間都不同程度的沾親帶故,娃娃可以根據各種七拐八拐的親戚關係,稱呼她們「二姑」「三姨」之類。當然偶有下鄉考察工作的女幹部,但山裏娃娃又往往是上不得台面、沒有資格去與其打交道的,自然無稱呼的必要。所以,娃娃們面對一群北京來的女生,竟找不到合適的稱呼。
而今,「阿姨」這個詞,卻又生不逢時,再度少有用武之地。你要是讓娃娃,對着像史鐵生那樣一群不滿二十歲的男女學生叫「叔叔」「阿姨」,人家即便不當面發作,心裏肯定老大不高興。人們也都學得乖巧,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先把「哥哥」「姐姐」掛在嘴邊,套近乎拉關係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