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隔海觀瀾/挫敗「大罷免」對「非綠」陣營的啟示:必須團結\朱穗怡

從「0:31」到「24:0」,國民黨可謂在一夜之間扭轉了在「大罷免」中的劣勢,在首輪投票全數保住了24席「立委」。如此亮眼的戰績着實令外界頗為意外,因為在過去這幾個月,國民黨一直處於捱打的局面,而民進黨則是「氣勢如虹」,通過了兩階段的連署門檻,使31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成案,進入到最後階段的投票。國民黨在罷免民進黨「立委」的連署階段竟一無所獲,沒有一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案成立,當時國民黨還被嘲笑「吃鴨蛋」。然而,在投票當天,情勢大逆轉,國民黨反敗為勝。箇中原因,值得深究。

在第一和第二階段的罷免連署,民進黨只需動員自己的支持者參與罷免國民黨「立委」連署,達到法定門檻即可。由於民進黨支持者的政治熱情較高,罷免連署達到法定門檻對民進黨來說並非難事。由此可見,連署階段並不涉及「藍綠對決」,加之國民黨支持者的政治熱情不及民進黨支持者,使得國民黨「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的反制策略落空。但最後的投票階段則是「藍綠決戰」的重要時刻,加之當時24位國民黨「立委」面臨被罷免,危機意識把國民黨支持者集結起來,再加上民眾黨全力支持,「非綠」陣營大團結,24位國民黨「立委」獲得的不同意罷免票皆大幅超過同意罷免票,最終全部過關。此一役證明了只要「非綠」陣營團結一致,便可有效制衡民進黨。

近年常有人問:民進黨執政做得這麼爛,為何還能連續第三次執政?其實,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島內民調已顯示,六成台灣民眾希望「下架」民進黨當局。而民進黨賴清德在大選的得票率也只有40.05%、不過半,換言之,即六成台灣民眾不支持民進黨繼續執政。這與大選期間的民調結果大致相同。但最後賴清德仍然勝選,民進黨首次連續第三度執政,主要原因在於「非綠」陣營分裂。當時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得票率是33.49%,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得票率是26.46%,若國民黨(藍營)與民眾黨(白營)合作成功,則可獲得近六成得票率,必大敗民進黨,但「藍白合」一波三折、最終失敗,令民進黨坐收「漁翁之利」。這不禁令人想起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同樣因為泛藍陣營分裂,國民黨連戰和親民黨宋楚瑜各自參選,分散了泛藍陣營的票源,讓民進黨陳水扁撿了便宜,以39.3%得票率當選,而那次是民進黨首次坐上執政位置,此後該黨政治實力大增,更進一步宣揚「台獨」主張。

這次「大罷免」,「非綠」陣營同仇敵愾,重挫民進黨當局的囂張氣焰。明年台灣地區將舉行地方選舉、2028年將舉行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與民眾黨若不能像「大罷免」這樣全力合作,必會令民進黨當局「鑽空子」。而民進黨當局這些年之所以肆無忌憚,就是覺得「非綠」陣營各有盤算、不易整合,所以自以為不論自己做得多爛都能「長期執政」。國民黨和民眾黨若不能打破「分裂魔咒」,恐怕真的是「長年在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