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數天前所未見的八日四黑雨,對香港的社會運作和市民安全帶來巨大挑戰。但在長時間的「壓力測試」下,各界看到,香港應對可以用「穩、快、安」來形容。社會各界穩定應對,交通迅速恢復正常、總體實現無傷亡的結果。這離不開特區政府「超前部署」,以及香港一流的基礎建設,同時也展現出香港社會的團結新面貌。而因不斷增加的極端天氣,社會各界要不斷總結經驗,強化各類應對舉措,鞏固保障港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
安然度過非「僥倖」
全球不少地方都面對各類極端天氣挑戰,相對而言,香港受到的損害明顯較少,而且連續的暴雨對香港社會整體運作的影響也始終處於有限程度。這並非「僥倖」,背後是施政能力、基建水平、社會面貌的綜合反映。
首先最為突出的,莫過於多個水浸黑點極快回復正常。例如之前柴灣道迴旋處、柴灣道長命斜、環翠邨停車場等地方,每逢打風暴雨總是積水難退,對居民生活和當地交通造成極大不便。但今次面對前所未見的連續黑雨,雖然以上地區仍有出現水浸,卻都在極短時間內回復正常,如此高效率可謂前所未見。
箇中原因,在於香港本身優秀而且不斷完善提升的基礎建設。如當局在幾年前,已在柴灣翡翠道加建一條長300米、直徑1.65米的新排水管,並在車路上加快建造集水溝,又在迴旋處花園建造臨時地下雨水泵房和進水口,極大提高了極端天氣來襲時的應對能力。甚至之前曾發生過山泥傾瀉的筲箕灣耀興道,今次雖然也出現「瀑布」,但並無造成更大災害,即便山上洪水流到馬路上也沒有引發嚴重水浸。這同樣得益於之前相關部門花了數個月時間,集中修復山坡上的排水渠,把山坡上方引水道的溢流引導往下方,以減少雨水對山體造成的影響。
其次,黑雨期間沒有出現人命傷亡。回顧過去香港出現暴雨、水災,也會伴隨着有市民不幸死亡的報告。最近便是兩年前的「世紀暴雨」,造成最少兩人死亡,超過140人受傷;再遠一點,2008年6月的大暴雨,同樣導致兩人死亡、逾10人受傷。今次香港短短8日內四掛黑雨,其中一次更懸掛長達11小時,然而除了輕微傷外,至今接獲的傷亡數字卻是0,這放在全世界都是難能可貴的。
看似奇跡般的零傷亡,背後除了因為香港優秀的基建外,更關鍵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超前部署和積極應對。在今次暴雨潮來臨前,以天文台為首的部門已多次發出預警,並盡量預留足夠時間予市民、企業、學校應對,而且善用人工智能技術,更準確地預測惡劣天氣和加強資訊發放。例如在發出黑雨警告前,提醒個別地區的雨勢特別大,有可能出現水浸風險,讓市民和相關部門做好準備工作。其他部門如渠務署亦提前清理排水渠,減少水浸風險,多管齊下保障了廣大市民的安全。
應急機制地區力量有機結合
第三,是應急機制與地區力量的有機結合。香港過去每每應對突發災害時之所以出現不同程度的混亂,歸根到底在於缺乏一個有效調配資源與跨部門大量的應急機制。以今次連續數天暴雨的情況來看,政府明顯有汲取教訓,由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並督導跨部門就暴雨襲港的整體準備和應變部署,不但緊急服務部門在暴雨期間隨時候命,務求第一時間處理水浸、山泥傾瀉或冧樹事件,加上善用「龍吸水」等新技術,令政府處理意外和水浸的效率大大提升。
與此同時,區議會、「關愛隊」等地區力量也成為新亮點。例如觀塘仁安大廈日前疑因天花板漏水導致電錶房短路火警,令半座大廈逾100戶居民停電時,民政事務處及「關愛隊」以最快速度到場為受影響人士提供協助,並上樓向有需要的居民派發支裝水和食物。而多區區議員也自發巡查各區水浸高危點,第一時間支援居民需求,以及向當局通報情況。在暴雨期間,地區治理仍然有條不紊,避免產生更混亂的情況,可見政府並非採取「善後」態度來應付災害,而是主動作為,實時監測式地多管齊下保障市民安全。各部門、各界人士共同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得到成功的結果再自然不過。
當然,不斷強化應變機制、提升應變能力,永遠在路上。例如一些打工仔對天氣警告生效時是否仍需上班感到困惑,部分應變機制是否能再盡早啟動,防止市民財產損失等,均是政府未來需要持續強化的地方。加強發放預告信息,以及增加信息透明度、內容和頻密度,提升惡劣天氣下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的宣傳教育,不斷加強相關科技的應用能力,才能長遠鞏固香港應對極端天氣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