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加快創科產業發展 更好對接「十五五」規劃\陸文英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五年來,國家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國家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尤其中國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我國的發展和生活方式。

新質生產力如今已貫徹體現於每項發展事業中。習近平主席早前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各地區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在全國大局中精準定位,加強規劃銜接。這些要求同樣適用於香港。

「十四五」期間國家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憑藉「內聯外通」的優勢,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源和資金,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政、產、學、研、投」加強協同合作。中央通過科研經費跨境使用(如2025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向港澳開放23個基礎前沿項目)、大型科研設備共享(13萬台套向港開放)等政策舉措,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依託金融與創科雙引擎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系統構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實施路徑,以機制創新、區域協同和產業突破為核心,強化香港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功能。

「十五五」期間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須致力改革求變、主動創新,加快創科產業發展主動對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轉型核心引擎,強化香港「八大中心」定位。

在施政上,特區政府明確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明確香港作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與國際循環「促成者」的角色,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在發展策略層面依託金融與創科雙引擎,強化大灣區「超級聯絡人」角色。

事實上,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重要內容及良方上策。香港長期依賴金融、地產等傳統產業,面臨增長動能不足的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可助破解香港經濟發展瓶頸,創科引領新型工業化,賦能產業升級。

特區政府正制訂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並通過一百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協作,培育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構建多元經濟結構,夯實實體經濟基石。

在國家堅定支持下,香港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2025年上半年IPO集資額超過1070億港元,科技企業佔比超70%,成為內地科技企業出海跳板,香港將進一步發揮「基礎研究+國際資本+大灣區產業鏈」的三重優勢,新增粵港聯合資助項目聯動,聚焦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15個領域。

抓住人工智能變革機遇

此外,河套香港園區正加速建設,香港園區定位為「世界級產學研平台」,重點推進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資料科學、新能源科技三大領域,園區首三座產業大樓今年內將進駐首批租戶,推動到2035年建成國際創科樞紐;試點跨境資料流程通、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創新。

新田科技城首階段基礎工程亦將於今年內啟動,2026-2027年分批釋放約20公頃創科用地,重點引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領域企業,預計2031年首批產業配套入伙。佔地10公頃的沙嶺已改劃為創科及相關用途,政府已向業界徵求進一步資料。

過去數年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香港創科產業已初步形成「政、產、學、研、投」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隨着《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的持續推進,這些突破性計劃將共同推動香港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透過深化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融合和開放資料流通,全面釋放創新潛能。未來五年,香港創科產業可望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航天科技等領域形成多個百億級產業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