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竹門日語/真 相\簡嘉明

「真相,畀你知道又點?」

這句話近期掀起了全城討論。無綫電視的資訊節目《真相猜·情·尋》雖已播完,但當中提及的案件,除了引起大眾舊事重提的興趣,也令許多市民希望憑進一步調查,盡量還原事件的真面目,找出真相。

這現象是合理的。除了因為該節目由電視台新聞部主理製作,還有甚具觀眾緣的新聞從業員坐鎮主持,能予觀眾專業認真的感覺,認為值得追看,並將節目內容作為茶餘飯後及線上討論的話題外,另一原因是人的本性具求知的慾望,所以渴求真相。

一切知識學問,最初都是由人類的好奇心引發。例如看到天上的月亮,就算小孩也會對那裏的真實環境感到好奇。若以輕鬆的方式看待未知,就會出現「嫦娥奔月」的傳說,但人類卻永遠只曉得月亮是夜裏的一個遙不可及的發光體;相反,若以嚴謹的態度處理,一直尋索,就發展出太空科技和天文物理學,人類才能不斷增加對月球的認識,甚至要太空人登月,以求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文明,若不是歷代皆有人鍥而不捨地想揭開種種謎團的真相,也不會出現我們今日置身的世界。由此可見,尋求真相不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

縱然從生活經驗可知,許多事理人情,由於時間流逝、證據消失、當事人隱瞞等因素,真相可能永被埋藏,許多問題亦始終找不出答案。然而真相大白,固然大快人心,但即使沒有結果,卻往往在思考、探索、討論和研究的過程中,已有效促進人們了解、學習、反思、改善和進步,有時表面上看似徒勞無功,實際卻得益匪淺。

過去不能改變,但來者可追。以「知道又可以怎樣」去抹殺別人追尋真相的價值,真不知是對事情沒有興趣還是不想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