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海來的某君,興奮地對我說:正下決心減肥,已十天沒吃飯了!臉上一副破釜沉舟的壯烈。筆者大惑不解:這麼多天沒吃飯,還能這麼中氣十足地說話嗎?怯怯地問她:身體撐得住嗎?她自信滿懷地說:沒問題,中午吃雞肉或者牛肉,晚上吃沙律、蘋果,然後空閒時吃些腰果。交鋒了幾個回合,才弄明白,此君所說的「飯」,特指米飯也。
中國人的餐桌,有酒,有肉,有菜,有飯。這種情況下,飯指的是主食。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賓主協商一致:「上飯吧!」那就是把主食端上來,米飯、饅頭、麵條都算。然而,肉、菜、飯的關係並不對等。一般來說,肉,才是餐桌的主角,然而在語言文字層面,卻是最「卑微」的。主人熱情地讓客人「多吃菜」,絕不是只讓客人吃蔬菜;至於請「吃飯」,當然是好酒好肉都有,是個包羅萬象的「大詞」。
總之,就語言範疇,飯>菜>肉;至於餐桌上的地位,卻又截然相反。尤其對於北方以麵食為主的地區,「飯」是絕對不會與米飯畫等號的。這類差異,其實還有好多。比如在筆者山東老家,「青菜」泛指一切綠色蔬菜,包括芹菜、菠菜,而「菜心」則主要指大白菜的嫩黃色菜心。這與南京的「青菜」、廣東的「菜心」不是同一概念。
古時,食物珍貴,菜、肉是分家的,「庶人食菜」「肉食者鄙」,達官顯貴才能吃到肉。但歷史在發展,胃口也進化,「菜」這個字便悄悄膨脹了起來,東坡肘子佛跳牆,麻婆豆腐三杯雞,只要是能配飯下酒的,都歸「菜」管。《水滸傳》裏,菜和肉的分野還是很清楚的;但到了《儒林外史》《紅樓夢》,二者已不可同日而語,賈府裏就是將「菜、飯、湯、點、酒、茶傳完」,肉也就夾雜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