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關係/特朗普何以對印度揮舞關稅大棒?\靖 偉

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印度的商品加徵25%的額外關稅,以回應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疊加此前已實施的25%關稅,印度輸美商品整體稅率飆升至50%。

美國對印度揮舞關稅大棒,看似是對印度「戰略模糊」的直接施壓,實則是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武器」重塑印太秩序、遏制中國影響力擴張的延續。

印度外交部形容,美方加徵額外關稅的做法極其不公平、不合理,印度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以保護國家利益。印度遭遇美國的關稅重擊,不僅讓其不知所措。也為中美印關係的未來走向投下新的變量。

特朗普的強硬姿態看似突兀,實則早有伏筆。2024年美印貿易逆差達458億美元,印度對美商品平均關稅高達17%,遠超越南、印尼等美國傳統盟友。更令美國不滿的是,印度長期對美科技企業徵收2%的數字稅,直接衝擊谷歌、亞馬遜等硅谷巨頭利益。然而,這些經濟矛盾僅是表象,真正促使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的是印度在俄烏衝突中的戰略選擇。印度對俄羅斯石油嚴重依賴,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進口俄油佔比達39%,並通過轉售俄油賺取暴利。儘管美國多次施壓,印度卻以「穩定全球油價」為由搪塞。

中美印關係迎新變量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印度對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挑戰。印度拒絕加入對華芯片出口限制,反而擴大從中國進口光伏組件和鋰電池;其軍工體系通過俄製裝備與美製武器的「混搭」構建自主性,甚至計劃在本土生產蘇-57戰機。這種既利用美國技術又保持戰略獨立的姿態,讓美國感到不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將關稅武器化,迫使印度在俄美之間選邊站,進而削弱其作為新興大國的戰略價值。

美國對印度的打壓,對印度也是一記棒喝,跟着美國後面充當反華棋子獲取利益的平衡策略失靈了。拜登政府時期,印度曾被視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盟友。然而,隨着中美關稅談判取得進展、美國放寬對華AI芯片出口管制後,特朗普政府立即將矛頭轉向印度,通過「次級關稅」施壓。這種「用完即棄」的策略,既折射出美國視印度為棋子的倨傲心理,也意味着美國對印度崛起有了戰略性忌憚。特朗普的關稅脅迫,更是對印度多極平衡外交的釜底抽薪。通過打擊印度能源和軍工命脈,美國試圖將其重新納入「美國優先」的軌道,阻止其與俄羅斯、中國形成「去美元化」聯盟。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印開啟「次級關稅」制裁先例後,這也意味着,金磚國家、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將面臨來自美國的新風險,全球貿易秩序或將進一步碎片化。

美國對印揮舞關稅大棒,短期內為中國帶來戰略喘息空間。印度若被迫減少俄油進口,其能源成本將飆升,製造業競爭力受損,可能加速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而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核心的地位或將鞏固。但是,由此帶來的長期風險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印度若將經濟困境歸咎於中國,可能加劇中印邊境摩擦和貿易壁壘。另一方面,美國也可能再次將關稅大棒轉向中國,畢竟中國也是俄羅斯能源大買家,美國也向中國發出了加徵關稅的威脅。

警惕美國將競爭「代理人化」

此外,印度在美國壓力下也可能通過反華向美國輸誠,如通過所謂「生產關聯激勵計劃」吸引外資替代中國供應鏈。若印度加入美國主導的日韓、東盟「對華脫鈎」聯盟,中國將面臨更複雜的外部環境。

美國施加「次級關稅」,對印度而言是崛起道路上的關鍵考驗。若屈服於美國,將喪失戰略自主性,淪為對方的經濟附庸;若堅持獨立外交,則需承受短期經濟陣痛,並加速產業升級以增強抗壓能力。

中國需以印度為鑒,繼續強化核心科技自主權,深化與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更要警惕美國將中美競爭「代理人化」。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撕開了美印「友誼」的虛偽面具,暴露出大國博弈的殘酷本質。在這場權力重構的浪潮中,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中國需以更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以更堅韌的定力應對戰略圍堵,方能在變局中把握主動權。而印度的選擇,則將成為檢驗新興經濟體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真正崛起的風向標。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