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香港有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方面,外資店舖紛紛表示看好香港市場前景,不斷落戶香港;另一方面,本地不少老店難抵經營壓力,先後退場結業。矛盾現象背後,反映的是香港正處於新一輪機遇期,也透露出一些傳統店舖未能適應新環境,仍正處於轉型的陣痛期。
先從大趨勢看,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本港第二季GDP較上年同期實質增長3.1%,出口表現強勁,本地需求亦有所改善。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的話,香港經濟表現其實相當不錯。
而且近來不少海外企業和投資者,都看好香港商機而相繼落戶,例如在日本有160間分店的大國藥妝,開拓國際市場的第一站就選在了香港。大國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形容,香港一直是充滿活力和多元的市場,並表示香港辦事處是大國藥妝的地區總部,拓展其在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區的業務,未來計劃善用香港這個新據點在鄰近國家設點,進一步鞏固在區內的市場地位。
看好香港的發展潛力
此外,今月初由兩位國際知名調酒師Lorenzo Antinori和Simone Caporale主理的酒吧亦在蘇豪區正式開張;國際知名珠寶品牌ROCK&RIDE日前宣布其香港首店即將開業;台灣地區的凱基銀行的香港分行亦於上月21日開始營運,作為其首間海外分行推動海外發展策略。
不難看見,這些新開張的店舖來自全球各地,業務涉及各行各業,既有大型連鎖店,也有中小企形式的規模。香港整體的優勢無疑仍具備競爭力,因此才能成為這些海外人士和品牌落戶的原因。但與海外企業進駐熱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多間經營多年的老店卻先後宣布光榮結業,產生了一種外企想進來,本地企業卻做不住的怪現象。
處於同樣環境下,為何傳統老店偏偏出現「結業潮」?究其原因,香港傳統店舖面對的難題,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產品、服務落後。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產品長年來沒有足夠的創新,店舖裝修過分陳舊,客人連消閒懷舊的心情都沒有,再來是服務質素未能與時俱進。就算過去有着眾多熟客,但始終無法吸引新客群,尤其是追求新鮮感的年輕消費者。即使現在不時有網紅在社交媒體上炒紅某懷舊店舖,也往往只在短時間內產生聚群效應,無法將網絡影響力更有效維持下去。
第二,未能跟上消費模式變革。經過疫情洗禮後,全球消費者和遊客一方面追求更具便捷性的消費模式,另一方面則追求更具獨特性的體驗。香港很多店舖的「硬傷」就在於本身價錢不夠實惠,但產品質素又未至於「物超所值」,消費者自然把目光放到其他地方,近年來港人北上消費潮和外遊熱潮,某程度上也是反映本地市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銳減。
第三,傳承問題。當老字號面對實際經營問題,轉型困難未必是最致命的「死因」,更多可能是找不到人接手,與其再花時間煩惱種種問題,不如干脆光榮結業。雖然未必每一間傳統老店都是家族生意,但缺乏傳統手藝傳承人的確是普遍現象。例如吹糖、木雕、竹昇麵、量身定製西裝旗袍的裁縫等等,都正面臨絕藝問題。
大量外國店舖搶灘香港,但不少香港特色店舖結業,這種趨勢值得注意。但傳統店舖應如何尋找出路?
香港傳統老店的最大優勢其實還在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既然是老店,就會有大量故事可以分享給新一代的消費者。因此經營大方向可由產品本身轉為整體消費體驗的再創造,利用「故事行銷」,用更貼合現代年輕群體的語言訴說品牌的故事,再在此基礎上結合科技或流行元素,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才能使其產生情感共鳴。
本地「老店」需煥新姿
再者,業界需要創新應變適應新環境是一回事,但特區政府也要予以積極支持,推動其實現轉型。比如上文提到的裝修問題,動輒翻新整間店舖並不是易事,何況裝修需耗費長時間的話,店家也無法做生意,等於先虧數十萬以至數百萬元進行高風險投資,一般的中小企業就算有意轉型也沒有足夠能力實行。
政府可以把保育資源適當地用在一些具傳統手藝的老字號上,亦應該積極與業界合作,推出技術支援計劃,協助店舖採用創新科技,或舉辦管理與營銷課程,提升經營者能力等等。
香港經濟的大趨勢無疑是向好的,海外企業的進駐也為市場帶來了新機遇,但本地傳統店舖在新環境下的困境同樣不容忽視,要真正做到轉型並不是易事,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但香港不少老字號都對大風大浪不陌生,只要仍能順應時勢積極求變,想必可能跨過任何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