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文創產業騰飛,《黑神話:悟空》、《哪吒》等IP相繼出現,動漫作為跨世代的集體回憶和創意思想載體,在城市文化、經濟乃至旅遊層面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每年的香港動漫電玩節盛況空前,而這只是一隅縮影——香港擁有王澤《老夫子》、黃玉郎《龍虎門》、馬榮成《風雲》等漫畫IP,具備厚實的發展潛力。然而,若要動漫文化真正走向產業化、國際化、日常化,單靠一年一度的動漫節遠遠不足,需要一個長期平台——而海洋公園正可充當平台角色。
一、歷史脈絡:動漫在香港的根與魂
香港動漫業起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歷了漫畫鼎盛、動畫新潮、電子遊戲流行等多重演變,逐步塑造出極具地區特色和國際辨識度的文化資本。從武打、幽默、科幻奇想等不同題材接力發展,由王澤、黃玉郎、馬榮成等名家引領,創出香港動漫的黃金年代。進入新世紀,面對全球競爭、內地資本與技術融入,本地動漫產業無論內容質量、人才梯隊、跨界合作均表現出旺盛生命力與變革潛力。
二、海洋公園:城市發展與文化創新的交匯點
海洋公園地理優越,佔地廣闊,作為本地經典主題公園,具有接待本地及海內外賓客的經驗與基礎設施。海洋公園在教育、保育與娛樂三大使命之下,歷年推出大量主題體驗,涵蓋動植物展示、環境教育、乃至水上樂園與多媒體燈光匯演等前沿項目。其成功離不開政府持續支持與社會各界的參與。近年更因應文體旅融合新趨勢,海洋公園啟動全面轉型,主動探索多重文創產業園的可能。
三、動漫產業的機遇與平台建設
每年的香港動漫電玩節吸引數十萬人次入場,參展商、國際漫畫家、全球粉絲共聚一堂。而動漫節的國際化程度愈見提升,與全球動漫電玩潮流接軌,說明了動漫在香港不再是「小眾次文化」,而是成為主流、全民甚至國際文化。然而,單一展會難以承載產業升級和品牌培育的需求,亟需長設、常規、體驗深度多元的動漫產業平台。
而海洋公園佔地超過91.5萬平方米,可容納巨型動漫場景、Cosplay嘉年華、沉浸式實景、創意產業展銷及工作坊,為靈活布局內容創新的理想場所。海洋公園可與文創產業發展處、漫畫協會、動漫企業、教育機構合作,設立動漫產業園,推動IP孵化、原創作品展示、動畫技術交流,實現產學研產業鏈結。利用麥兜、老夫子、龍虎門等知名IP設計主題園區、推出創意商品,帶動IP授權、周邊產品、互動展覽等多元收益。參考內地、台灣、新加坡創意產業園經驗,建立穩健的IP保護及產權運營體系,推動本港動漫登上世界舞台。
政府現已通過「創意智優計劃」、「港漫動力」等計劃,持續支援本地原創漫畫發展和新晉人才培養,每年漫畫節展現豐碩成果。當局亦積極推動產業跨界合作,助動漫IP延伸至影視、玩具、旅遊等多元場景。未來,只要有穩定長效的政策支持、場地資源保障、資金及技術支援,動漫產業定能厚積薄發。
四、動漫產業化的落地路徑
建議可在海洋公園內建設港產動漫角色為主題場景與互動展覽,提供沉浸式體驗,設置巨型雕塑、漫畫牆、跨年代歷史回顧,將近百年的港漫故事以多媒體方式演繹。更可以應用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動態互動裝置與角色扮演(Cosplay)舞台,吸引年輕族群,擴闊動漫敘事形式。
園區內可設立產業工坊,提供漫畫、動畫、遊戲設計諮詢、人才實習基地。本地年輕創作者可於園區內駐場創作、接觸國際資源,參與原創生產與商品研發,打造出文創創業平台,再結合金融科技、知識產權管理,推動創業孵化,增加產業投資吸引力,為本地動漫產業注入持續動力。
除了一年一度的動漫電玩節外,香港可舉辦主題動漫節、國際論壇、國際IP展覽、世界漫畫家大會、跨界工作坊等活動,連結世界動漫藝術家,持續提升香港動漫產業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話語權。
海洋公園作為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港漫的韻味深度結合旅遊脈絡,吸引海內外遊客,促進城市文化消費,增添旅遊競爭力。
五、守護保育使命與商業產業共融
海洋公園作為法定機構,除發展動漫產業、強化商業模式外,亦要鞏固保育教育為根本(如熊貓館、海洋生態區),形成「公益─商業」雙輪驅動,體現大灣區協同發展與本地文化承傳的雙重使命。
六、成就城市軟實力,樹立亞洲動漫新典範
香港動漫產業正處於厚積薄發時刻,只要有合適的政策配套與產業平台,本地原創動漫IP極具成為亞洲潮流領袖的潛力。而海洋公園不單是一個主題公園,更有潛力成為連結全民、匯聚創意、培育產業、展示城市自信的動漫產業平台。這既是文化自信的現代體現,也是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切實路徑。
「海洋公園成為推動香港動漫產業發展的平台」不僅僅是一個願景,更是新時代城市管理、文化政策和產業創新的最佳實踐。香港已經擁有亮麗的動漫傳奇和獨特的城市資本,只要攜手各界、有序規劃,配合社會資本、頂層政策、技術創新與市場力量,定可讓動漫在香港山海之間擁抱世界,寫出新世代的榮光。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