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中醫藥科研產出10年增長三倍

  圖:浸大與國際學術數據機構愛思唯爾合作發表《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全球研究分析報告。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與國際學術數據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發表《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全球研究分析報告,報告涵蓋2014至2023年全球逾20萬篇中醫藥相關文獻,顯示10年間中醫藥研究領域發展蓬勃,研究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0.6%,科研產出實現接近三倍的增長。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這份報告將為今年底投入運營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提供重要參考。中醫院由浸大營運,亦標誌中醫藥研究與臨床融合的新階段。\大公報記者 江凌風

報告顯示,分析所涵蓋的10年,中醫藥研究共有來自188個國家及地區參與,累計發表超過20萬篇研究文獻。亞洲與北美分別由中國內地與美國領銜,歐洲則以英國和德國為首,大洋洲則以澳洲主導,突顯全球多地在中醫藥科研上的積極投入與跨境合作。

中醫藥與多學科協同發展

在學術影響力方面,報告顯示,有14.2%的中醫藥文獻躋身全球前10%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平均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達1.12,比國際基準高出12%。

在跨學科特色方面,61.9%的中醫藥相關研究屬醫學領域,33.1%涉及生物化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28.1%涵蓋藥理學、毒理學和藥劑學,反映中醫藥研究與多個學科的交錯與協同發展趨勢。近年,「微小RNA(miRNA)/細胞增殖/基因表達譜分析」、「葉綠體基因組/系統發育學/Illumina染料測序」等主題表明,現代醫學技術正被引入中醫藥研究中。

融合生命科學與數據科技

浸大的中醫藥研究表現亦突出,共有1764篇出版物,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達1.62。浸大的頂尖10%高度被引用文獻佔比更達28.1%。報告指出,浸大的中醫藥研究特色和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學校積極推動臨床試驗報告標準化指引,提升中醫藥研究的可重複性與國際可信度;其次,浸大開發創新藥物遞送機制,促進中藥活性成分現代化應用。此外,大學利用了分子研究與數據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理解藥用植物的遺傳背景與演化機制,促進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推動中醫藥研究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長呂愛平認為,是次報告突顯中醫藥正邁向以系統醫學為核心的現代化階段,藉融合生命科學與數據科技,有望建立中西醫結合的新標準。他指出,香港在這場歷史性轉型中肩負重要角色,不僅促進科研標準及臨床創新應用,亦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科研網絡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