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香港「雙向跳板」角色吸引世界投資者\陳祖恒

特區政府早前發表新一份《香港營商環境報告》,詳述香港近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包括招商引資、吸引人才、資金融資等領域的亮麗成績,體現香港高度國際化的營商及投資環境,具備首屈一指的國際競爭力。在環球經濟新格局加速演變下,筆者期望政府可在上市融資、數字經濟、人才培育等不同領域推陳出新,不斷強化香港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唯一集國家機遇和國際聯繫的大都會,具備「八大中心」定位、「內聯外通」及高度國際化的優勢,長久以來都是中外貿易、金融及文化的重要樞紐,《報告》所列舉的經濟數據,體現香港營商環境的獨特競爭力和吸引力。

筆者在過去一段時間與很多來自海內外的政商界代表交流和接觸,相當多企業、品牌對落戶香港和來港投資有濃厚興趣,有內地企業希望透過香港的專業服務和國際化優勢「出海」,海外企業則希望利用香港作為跳板開拓內地市場,充分體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

美國濫施所謂「對等關稅」,衝擊全球經貿格局,加速構建以中國為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筆者也深深感受到,自美國挑起關稅戰以來,海內外企業希望透過香港「雙向跳板」開拓業務、投資融資的興趣更為明顯,體現香港作為海內外企業的「安全港」和「避風港」的關鍵作用。

因此,筆者建議可從以下數個層面,進一步優化香港的營商和投資環境,更好地把握環球新格局為香港帶來的機遇,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拆牆鬆綁」提升市場效率

第一,持續完善上市制度,吸引更多企業來港「掛牌」。筆者認為,上市制度和融資機制未來應循提升市場效率和透明度,及降低上市成本為大方向優化。建議長遠可研究「披露為本」作為上市機制,並涵蓋更多不同金融產品,尤其以人民幣結算的金融產品,以與時並進的金融手段,提升市場效率及較低的上市成本,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規模的企業提供更有效的融資平台,並吸引更多企業落戶。同時為上市制度「拆牆鬆綁」,廢除和修訂不合時宜的監管條例和程序,着力簡化上市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及減低上市費用,提升股票市場的靈活性,把香港融資市場和營商環境「做大做深做闊」。

第二,不斷減低企業營商成本,優化營商環境。一方面,繼續透過智能化手段,包括盡快推出企業版「智方便」,加快做到「一網通辦」,減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的營運成本。另一方面,可由政府高層領導和統籌有關提升公共行政效率的工作,並結合創新科技,把重疊的人手、資源及業務流程作出重整,使公共行政的效率更高,助企業在港營商成本不斷降低,把營商環境的競爭力不斷優化。

第三,加快構建高質量多元人才庫,提升營商環境競爭力。筆者認為,香港既要做好培育人才工作,同時吸納海內外「新血」來港也是相當重要。建議可用好香港專上教育及職專體系,吸引更多非本地生、尤其是「一帶一路」學生來港讀書,及早為香港人才庫注入年輕「新血」。

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可鼓勵院校更主動出擊與更多中外知名院校合作,開辦更多雙學位課程、碩士聯合課程、或開設學術研究中心和基地,短期可鼓勵院校租用市區閒置商廈作校舍及辦事處之用,長遠協助院校進駐「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更多知名院校以不同形式和規模盡快「落地」香港,吸引更多海內外人才來港讀書。近期,筆者也接觸到一些設有人才學院的國際大型企業,均對落戶香港有興趣,相關部門也可從這方面着手,推動國際企業和專上院校合作,開辦具吸引力和認受性的課程,培育各行業人才。

優化首選「出海」平台功能

第四,支援中小企開拓市場和應對關稅戰衝擊,維護香港優越營商環境。筆者建議,隨着政府經營賬目恢復平衡,甚至逐步出現盈餘的情況下,可持續優化「BUD專項基金」,將把「申請易」金額上限提升至30萬元或以下,並將配對方式下調至「政府與企業1:1」,同時繼續加強東盟、中東、「一帶一路」等市場及內銷市場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讓中小企開拓新市場。相關部門、法定機構和業界可加強協作和統籌,集眾之力攜手推動工商業發展。

第五,更好對接內地企業「出海潮」。筆者認為,優化香港作為內地企業首選「出海」平台的重要功能、對接國家高質量「出海」戰略,也是強化營商環境的關鍵。相關部門可主動出擊,接觸來自不同行業、有「出海」需求的內地企業,將相關企業引進來,透過香港的專業服務「出海」,或與本地企業合作「併船出海」。可善用地方政協、同鄉會、聯誼會等作為抓手,或以產業集群為切入點,因應對方個別的「出海」需求和痛點,制定更精確和進取的招商引資策略。

筆者認為,香港要不斷增強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魅力,全方位打造多元文化社會,建議相關部門審視香港的英語電視和電台頻道的發展方向,做好英語內容的安排及製作,在照顧海外人士接收資訊需要的同時,不斷強化本地兩文三語環境,助力創造融會更多元文化的環境。

筆者深信,在國家堅定支持和特區政府努力下,香港營商環境及國際競爭力將會不斷提升,並在新發展格局下迎來新增長點,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