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作品,都有它的命。潘惠森二○○二年為「演戲家族」原創音樂劇《K城》擔任編劇,後來衍生出短篇小說《K城以外二三事》。二○二五年,香港話劇團再以《K城以外二三事》為創作起點,演出《K城故事》。從音樂劇到小說,再由小說到舞台劇,還一套接一套,這個作品多年來經歷各種轉化與重生。
因為城市太喧嘩,因為多了一個叫「Marchember」的月份,一個名叫Forget-Me-Not的少女,買了一張車票,搭火車穿過海底隧道,來到「春威夷」,那裏有猶如花布地毯的滿地雞蛋花,也有通往K城的纜車……那分明就是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童話故事,喜見美籍導演崔維斯·普斯頓以不一樣的手法,添進藝術科技、形體動作等不同元素,在舞台上抹出濃艷的奇幻色彩。
印象最深,是多個高樓大廈雕塑,演員可以爬上爬下,同時化作布景,讓即時影像、文字等等,投影上去。還有讓演員置身其中的時鐘滾輪、湯匙小船,以至演員之間互相依靠與堆疊的形體動作,都充滿童話感。黃慧慈和陳煦莉,雙雙化身說書人,有時敘述故事,有時就是主人公Forget-Me-Not、海底男孩本人,觀眾就像聽着一篇有趣童話,配合視覺元素,得到不一樣的賞劇體驗。
《K城故事》是一場詩意化、風格化、充滿觀賞性的演出,未必悟出什麼大道理,但就在城市的新陳代謝裏,呼吸吧。看劇後,也叫人有衝動想買一張去「春威夷」以至K城的車票——趁城市還沒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