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在歐洲遇到老人們推着手搖風琴在街上演奏,我都欣喜不已。不知為何,我對這種古老又溫柔的音樂聲總是情有獨鍾,有時還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往往在這樣的風琴上,還會躺着一隻甚至兩三隻慵懶的寵物貓,真讓整個畫面充滿溫馨美好。
最近在柏林市中心,我驚喜地偶遇了一年一度的柏林手搖風琴節,能一次性看到幾十台手搖風琴,真是大飽眼福。手搖風琴的主人們大都是老大爺,身着襯衣西裝背心再戴個草帽或者禮帽,有的還穿着背帶褲,戴着格子領巾,這是手搖風琴主人的「標配服飾」。偶爾也有老太太陪着老伴兒盛裝出席,身着傳統長裙,披着華麗披肩,營造出「復古德國風情」。
說起德國的手搖風琴文化,得追溯到十八世紀。手搖風琴可能起源於意大利與法國巴洛克時期,是最早期的宮廷樂器之一。隨着工業革命的推動,具有匠人精神且擅長機械的德國人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手搖風琴。一時間手搖風琴風靡德國,成為街頭藝人的謀生工具。
手搖風琴通過打孔紙卷編碼,演奏當時的民謠、愛國歌曲甚至歌劇片段。直到二十世紀初,留聲機的發明才讓手搖風琴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多年後的今天,手搖風琴在古董收藏界有着「活遺產」之稱,深受人們的喜愛。一方面人們在懷舊那個年代的美好時光,另一方面,手搖風琴也代表着當時工人階層在艱苦生活中的樂觀精神。
德國的手搖風琴組織誕生於一九七九年的柏林,除了每年的手搖風琴節,聖誕集市也是他們的主場。每逢聖誕節,手搖風琴被裝飾一新,塗上聖誕主題色──紅、綠、金。大爺大媽們也精心打扮,聖誕帽、禮帽,連手搖風琴上的貓貓狗狗都穿上聖誕服。
多年來,民間的手搖風琴被愛好者們和古董收藏家們收到家裏,而還有一些極其珍貴的手搖風琴,比如皇家定製款,或者一些有歷史意義的手搖風琴則收藏在博物館裏,在柏林樂器博物館或者斯圖加特機械音樂博物館裏都可以看到。
手搖風琴在德國,從皇家宮廷樂器,再到街頭藝術音樂之聲,它們被收藏家們收入囊中成為心愛之物,也被「請」進博物館成為鎮店之寶。它們不僅記載着歷史上文化的變遷和工業技術的變革,更承載着人們對那段工人階級生活的紀念。
手搖風琴的音樂在街頭響起,來來往往的人們停下腳步駐足聆聽。有人聽到的是愉悅與歡樂,有人聽到的是記憶與懷舊。老人們跟隨着琴聲唱起當年的歌謠,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又回到了他們英姿颯爽的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