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球發動關稅戰貿易戰,推翻二戰後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一貫以規則為本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迫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加快全面重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製造業國和最大商品貿易國,被美國視為其最主要對手,在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貿易戰中首當其衝,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整中的使命擔當尤為沉重。
中國應對的方略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加快形成和完善新發展格局。
就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而言,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到國外繼續發展,都必須貫徹一個至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即:構建既安全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2018年,面對特朗普政府突然施加的打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從華為的主業、尤其當時遭美國針對的5G技術出發,強調了產業生態至高的意義。一方面,借助之前華為管理層具戰略眼光的準備,另一方面,華為管理層頂住特朗普政府的高壓,「負傷前行」,全力加快打造自主產業生態,至今大抵成功。華為的經驗對中國所有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皆具啟迪和借鑒意義。
美國同中國在經濟上脫鈎是大勢所趨。不僅在21世紀創新科技領域,甚至在中等科技領域,中國企業都不得不迴避美國市場。
其他西方國家,在它們同中國的關係大致確定前,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很難在這些國家當地,以及在這些國家與中國之間,構建穩定的產業生態。以歐盟為例,它既指責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等創新科技領域的產能過剩,又要求中國企業投資歐盟符合當地產業發展利益,實際上就是阻撓中企構建在歐盟當地以及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產業生態。
兼顧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未來5-10年將重點構建同中國友好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生態。估計國家「十五五」規劃會展現這一方面。毋庸贅言,東盟、上合組織、海合會以及金磚國家,是優選。
誠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全面深入演變,可能促使有關地區一體化組織或區域合作組織出現內部分化甚至一定程度的分裂。這是單個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不能忽略的風險。但若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能形成整體合力,則可能有助於這些國家和國家組織的團結。當然,必須深入具體分析。
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三方面——加快融入粵港灣大灣區發展,加快融入內地發展,加快融入國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構建新的產業生態。香港的優勢是金融業及其他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而製造業則是香港的短板。香港加快融入粵港灣大灣區發展和加快融入內地發展,香港的金融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皆大有可為。但是,香港加快融入國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構建新的產業生態,則需另作打算。區別在哪裏?
第一,中央支持香港金融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內地的所有企業提供服務,但是,在東盟、上合組織、海合會以及金磚國家,香港金融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尚不具有相同經營條件。在那些國家或地區,香港金融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的機遇是,配合國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拓展。
第二,香港缺乏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但香港經濟加快轉型將促使一些從事傳業產業尤其地產業而具實力的企業,進軍創新科技及相關製造業。它們宜先在大灣區和內地培育,到一定水平,與內地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搭幫而行,「走出去」「扎下來」。
有一種顧慮——同美國脫鈎,同其他西方國家減少經貿聯繫,會降低中國包括香港的發展水平。可能會有暫時和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是,首先必須承認,責任不在中國包括香港。其次,毋須過分憂慮,中國出色完成《中國製造2025》便是範例。
對於全人類,未來5-10年,無論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矛盾,還是人工智能及其他領先科技領域,以及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具劃時代乃至生死攸關的意義,必須只爭朝夕。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