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位處香港東北一隅的沙頭角禁區則彷彿停留在昔日的農耕社會,與繁華絕緣。何時全面開放禁區一直是城中關心的熱門話題。趁着昨日是全國生態日,有立法會議員就活化沙頭角、全面開放禁區提出多項建議,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發展邊區的關注,值得特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考慮。
香港與深圳接壤地帶的禁區是歷史產物,人為的阻隔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隨着香港於1997年回歸祖國,相關做法已不合時宜。自2008年起,特區政府就着手開放禁區,陸續釋放出2400公頃的土地。剩下的400公頃禁區之所以暫時保留,主要是出於兩項現實的考慮:一是防範跨境走私、偷渡等保安需要;二是交通等基建配套不足,難以容納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
全面開放禁區不僅是大勢所趨,亦已納入了特區政府的長遠發展版圖。特區政府年前發表「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建議將香港東北部發展為「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涵蓋了現有的沙頭角禁區及中英街一帶。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正就沙頭角口岸重建計劃展開研究,最快今年內公布方案。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取消貨檢功能以配合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並且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提升旅客過關效率。
沙頭角口岸正式啟用之日,就是全面開放禁區時機成熟之時。在此之前,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夫,這包括拓寬沙頭角公路及引入綠色運輸系統,改善區內交通配套;重建沙頭角區內碼頭、巴士站等公共設施,優化營商環境;簡化「禁區紙」發放模式,便利遊客「團進團出」;將鄰近的吉澳、鴨洲、荔枝窩等地納入「離島遊」計劃,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旅遊路線等。
全面開放「禁區」、發展沙頭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應有之義。由於涉及跨境建設,與深圳方面的協作配合也要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