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滬離岸金融中心建設加快\鄧 宇

  圖:發展離岸金融是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的重要突破口,對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打造全球金融樞紐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碩果。在國際新形勢下,上海建設金融中心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任務。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如何加快這一進程,需要多方謀劃思考。

截至2025年6月,上海金融機構本外幣境外貸款規模達到874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20年同期增長107%。從1992年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到2009年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新的目標任務,再到聚焦浦東引領區建設提出「支持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等新的任務舉措,戰略持續向縱深推進,各類支持政策接續發力。

發展離岸和跨境金融是關係到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拓展國際市場的現實需要,也是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戰略布局。上海在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扮演重要角色,發展離岸金融是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更高能級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服務人民幣國際化和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驅動。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達到29.8萬億元,同比增長30%,佔全國業務總量的47%。

積極把握政策機遇

近年來,國家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謀劃頂層設計,在浦東引領區戰略已有詳細的部署,要求「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戰略層面看,之所以頂層設計及各項戰略高度重視建設離岸金融體系,具有深刻的宏觀背景,主要包含兩大原因:

一方面,當前世界進入到動盪變革期,國際金融競爭加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金融強國」,重點就在於建設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外資外企包括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多、金融開放程度高,因而肩負着推進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特別是金融開放的重任。發展離岸金融是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的重要突破口,對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打造全球金融樞紐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上海擁有建設強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和實力,配套的金融基礎設施完備,集聚了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等金融要素市場及基礎設施15家,為發展離岸金融創造了極佳的金融基礎設施環境。目前上海各類持牌金融機構已達1782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約1/3,為上海發展高水平離岸金融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確保風險可控,既能「放得開」,也能「管得住」。歷史發展維度看,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到3.0版本階段,即全面能級提升階段。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歷經1.0和2.0,實現了從探索創新到試點擴容、再到完善制度和機制建設的飛躍,其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大幅躍升,戰略部署向縱深推進,要素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基本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離岸金融發展經歷了從離岸銀行業務、非居民金融業務、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業務到具有離岸性質的資金池業務的迭代發展,境內離岸金融模式日臻完善。隨着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程加快,新的國際政經環境和經貿秩序發生調整,如何建設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突破口和難點即在於離岸金融體系建設,焦點則在於現有的外匯管理制度,需要在制度完備和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相關離岸和跨境金融業務。

2017年以來,上海人民幣跨境收付規模快速上升,截至2023年底的規模為22.98萬億元。具體來看,新形勢下上海加快推進離岸金融建設,重點有四項政策機遇。(1)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2023年1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擴大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的通知》,提出在上海等8個省市試點推行擴大實施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政策試點。(2)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2024年12月人行、國家外管局決定在上海等10省市優化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政策。(3)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業務。2025年3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業務發展若干規定》。(4)離岸貿易金融服務改革綜合試點。2025年6月人行宣布在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改革綜合試點,預計採用「離岸專營子公司+免審單結算」,並結合前置「白名單」機制,將離岸資金流與境內主體完全隔離,有效破解離岸貿易結算效率難題。

謹慎應對外部衝擊

從上海離岸金融建設進程來看,目前已經取得兩方面的積極進展:一方面,支持離岸金融高水平發展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安排已經比較完備,以及配套的跨境資產管理、數字人民幣試點、非居民併購貸款、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等政策試點已積累成熟經驗,圍繞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資金池、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等重點業務試點及平台基本搭建,在滬中外金融機構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全方位和多領域的離岸金融實現擴面上量。截至2025年5月末,上海轄內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164家,高版本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5家,共計169家,合計歸集外債額度2468億美元;企業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的本外幣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超過4萬億元;上海地區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為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8%。截至2025年6月,上海金融機構境外貸款外匯的規模為506億美元。

整體而言,上海加快推動離岸金融高水平發展,始終保持穩慎的立場。特別是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持續衝擊,統籌金融開放創新和風險防範至關重要,因而加快推進離岸金融體系建設,必須在風險可控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之下推進。儘管各界對包括資本項目開放等政策突破有期待,但在國際金融市場匯率和利率波動擴大、合規及反洗錢審查趨嚴、離岸賬戶稅務風險增加等,仍需要保持穩健審慎。具體有三點建議:

一是建議擴大上海浦東臨港新片區離岸金融政策開放試點,通過試點總結經驗,並對金融監管進行壓力測試,在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範圍內,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在臨港新片區先行先試,以外匯期貨試點、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離岸自貿債,擴大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場景應用,先行打造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

二是有序推進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創新,充分發揮離岸賬戶的優勢,以新型離岸國際貿易試點場景,完善上海浦東臨港新片區離岸和跨境金融業務中心平台,利用外幣離岸賬戶稅收優勢及自由貿易賬戶的幣種優勢,打造服務非居民客戶的綜合金融產品體系,在風險可控基礎上,推動人民幣離在岸金融創新協同。

三是加強在岸的離岸金融政策及業務支持,鼓勵上海大型銀行參與離岸銀行發展,穩步推進玉蘭債、明珠債、離岸自貿債擴容,面向境外機構,重點做好境外資管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代理結算和託管服務,提升資金結算服務效率,便利化離岸賬戶、離岸結算及存貸款業務。

推動境內外協同發展

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在邁向更高能級、加速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期,如何系統性推進各項離岸金融政策落地還需要持續創新探索,既要滿足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要適應中資企業「走出去」、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廣泛的金融服務需求。

筆者認為下一階段突破口在於構建高水平的離岸金融和跨境金融相結合的體系,建議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扎實推進浦東引領區戰略落地,依託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試點基地,將離岸金融與跨境金融的業務試點由點及面,從創新產品和服務到建機制,上升為標準和規則,最終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確立下來;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境內外離岸市場協同發展,依託前期由滬港兩地政府合作簽署的《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行動方案》,細化配套政策措施,搭建合作平台。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