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北京篇)/追尋抗戰記憶\張頤武

  圖:電影《南京照相館》將在9月4日於香港正式公映。

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這是重要的時間節點。歷史走過了八十年,世界有了巨大的變化,而中國的公眾對於這一段歷史的強烈關注則始終如一。作為中國現代歷史的重要的部分,它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中國社會重要的文化記憶來源。

最近的一系列和抗戰有關的文化活動都形成了熱點。以南京大屠殺為焦點的故事片《南京照相館》引發了觀影的熱潮,成為了文化現象。故事片《東極島》也引起了一些關注。電影《731》也將要上映。而全景式反映抗戰的紀錄片《山河為證》也在熱映。坐落於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正在展出的「為了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展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香港在八月二十二日起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展覽,也是一個重要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展覽。這些都彰顯出中國社會對於抗戰記憶的追尋。這裏有歷史創傷的記憶的呈現,更有民族光榮的展開。這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在今天正在產生影響。

追尋抗戰的記憶,當然是中國公眾對於現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高度關注、也從中感受和汲取力量的一種方式。抗日戰爭十四年的歷史,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關鍵的歷史轉折。

這場戰爭既是清末以來中國面臨的積弱積貧的困境發展到了極嚴峻的時刻,也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面對的極嚴峻的考驗。民族能否生存,文明能否延續正是這場戰爭中中國面臨的挑戰。中華民族在這一時刻展現了自己的頑強的生命力。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承受的苦難也是深刻的創傷,而中國人在這場保衛自己國家的戰爭中堅韌不拔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正是現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人在苦難中奮起,在艱難中超越的偉大的力量展現。這是一個五千年民族認同的現代展現,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分的體現,也是一個「文明型國家」所具有的「天不能滅,地不能埋」的精神力量的現代展開。

這場戰爭是中國自晚清以來在被侵略和掠奪的過程中的一次根本性的勝利,是中國的歷史命運的根本性的轉變,為中國的復興開闢了道路。它是創傷,更是光榮。創傷是整個民族所承受的苦難和付出的代價,光榮是它是現代中國奮起的道路上的輝煌勝利。它是歷史的轉折,從此中國的崛起和復興的歷史的前路開始清晰,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未來有了自己的方向。正像馮友蘭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所指出的:「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新,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從更大的文明史的角度看,這場抗日戰爭,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關鍵的轉折。中國在當下發展中所具有的力量的根基的一個部分,就是抗戰所展現的民族精神。這裏所蘊含的價值,正是今天中國所需要的。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今天,追尋歷史的記憶,正是一種給現實以感悟,給未來以啟發的重要社會選擇。

當下的這些對於抗戰的紀念,一方面是社會通過追尋這一段歷史,對於自己的重要過往時刻的珍重。這是對於過去民族承受的苦難和艱辛的尊重,也是對於民族的奮鬥的歷史的尊重,在這些過往的歷史中,我們看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性;另一方面這更是對於中國未來的承諾和期許,經過了這樣的苦難,有了超越歷史創傷的能力,讓我們對於未來具有更大的信心。中華文明的力量是歷史賦予我們走向未來的精神支撐,這正是中國公眾在中國新的發展和世界新的變局中所需要的。從抗戰的歷史中追尋思想價值,傳遞精神力量,正是對於現實和未來的承諾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