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高效打擊阻街

香港尺土寸金,不少店舖將貨品、用具、宣傳燈箱等擺放在店舖門口的公眾地方,以求利益最大化,對行人和交通構成不便,亦導致衞生問題。《2024年公眾衞生及市政(修訂)條例》昨日正式生效,食環署加強執法,這對於有效處理阻街亂象提供了法律依據。

店舖阻街本來是個簡單問題,不難處理,但由於長期以來政出多門、權責不清,結果簡單問題複雜化,成為香港市政頑疾之一。阻街問題牽涉多個政府部門,各部門根據不同法例行使職權,職權劃分過細導致處理問題費時失事。

例如食環署一般負責阻街檢控,但若涉及違例構築物或霸佔官地,則需轉介至其他部門,造成互相扯皮、推諉責任的現象。為了處理一宗阻街投訴,往往需要警方、食環署、地政署、民政署等多個部門聯合執法,浩浩蕩蕩,看似「大陣仗」,實則勞民傷財,效率低下。

執法不力,罰則過輕,一些商家成為「慣犯」,形成了「罰款當成本」的經營模式。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顯示,2021年阻街個案共17373宗,其中重犯個案佔76%,涉及1760名慣犯,即每名慣犯平均違例7.5次。申訴專員公署指出,阻街的檢控個案平均罰款1000元、定額罰款1500元的阻嚇力不足,建議加重刑罰。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勇於直面困難,修例對症下藥。首先是明確責任主體,食環署可在毋須其他部門協助下獨立處理阻街問題,責任清晰到位。其次是加重罰則,提高了阻街定額罰款。對於短時間內重犯者,食環署可發出多個定額罰款單。一旦被法庭定罪,最高罰款25000元及監禁三個月。店家的違規成本明顯加重,阻嚇力自然大增。

過去幾年來,從處理冷氣機滴水、衞生黑點、鼠患,再到應對阻街等問題,雷厲風行,體現了有效排解民生憂難的施政理念。當然,政策要落實到位,仍需各方配合支持,全面提升地區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