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教育服務邁向高度國際化的當下,專上教育早已超越傳統知識傳播的範疇,成為推動國家軟實力輸出、科技創新引擎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不僅是主要教育輸出國所帶來可觀外匯收入,還在人才儲備、科技研發、就業推動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近日率領代表團赴港調研,發表《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 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主旨演講,表示希望內地與港澳高校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同頻共振、攜手並進。進一步發揮港澳獨特作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中心、創新中心和人才中心。
特區政府近期提出要大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下稱「大學城」),未來若要構建高質素、具全球競爭力的大學城,並不可止步於引入本地資源或單純依賴外資辦學經驗,可考慮在北都大學城引進內地頂尖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打造「在地國際化」教育平台,提升香港教育服務出口能力,並為香港經濟、創科發展、就業結構優化注入強勁動能。
教育貿易成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數據顯示,美國、英國、法國、澳洲、德國長期位居全球接收國際學生人數前列。其中,在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度和疫情後的2023至2024年度,國際學生為美國帶來平均約400億美元(兩個年度分別為410億美元、396億美元)的教育服務貿易收入,且每7位留學生可創造約3個就業崗位。
教育服務貿易已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例如,澳洲高校研究高質量發展高度依賴國際學生學費收入,澳洲八大名校聯盟(Go8,Group of Eight)承擔全國70%的科研任務,其中多數經費源自國際學生。加拿大2023年安大略省公立大學的國際學費收入高達44億加元。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學生流入除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外,還顯著提升了接收地區的創新能力與科研產出。據研究,國際學生數量每增長10%,美國專利申請量將增加4.5%,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利授權量分別增長6.8%、5%。表明教育服務貿易與技術創新存在正相關性,國際學生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變量。
香港作為全球唯一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一直是亞洲重要的教育樞紐。根據2024年的公開數據顯示,非本地本科生、非本地研究生在港就讀一年的與學費相關的費用逾20萬元,吸引大量內地學生,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學生來港求學。在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及教育資源等方面,香港具備發展「留學香港」品牌的天然優勢。
為拓展教育服務出口,特區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90公頃土地,分別位於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與洪水橋/厦村,規劃建設大學城。預計首批用地將於2026年完成平整,整座大學城可容納超過3.8萬名學生,並配套2萬個學生宿位。規劃重點圍繞創新科技與醫療教育,並將牛潭尾定位為創新科技地帶,鄰近新田科技城,僅一站之隔。未來透過港鐵北環線建設,將實現區域與大灣區深度融合。同時,預計可直接與間接創造超過1.6萬個本地崗位,顯著紓緩青年就業壓力,推動新界北地區經濟多元化發展,並有助於構建更具彈性與可持續性的就業生態系統。
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4-2025)》數據顯示,過去,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人數的年均增長接近20%,人數更從2022年的45.1萬人迅速增至2024年的70.4萬人。然而,隨着中美貿易博弈持續加劇,歐美國家收緊簽證政策,越來越多內地家庭轉向「在地留學」模式,即透過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內或鄰近地區獲取國際化教育體驗。2026年,內地中等收入群體預計將超過5億人,對穩定、安全、具性價比的教育環境需求持續上升,更傾向於選擇距離近、風險低、具國際認證的「在地國際化」教育選項,以應對全球政經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留學風險。
同時,內地高校也正在積極「走出去」。截至2022年,已有18所高校在海外設立24所分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為其中代表。
這一趨勢既反映了國際形勢變化對傳統留學路徑的深遠影響,也揭示內地家庭對教育選擇更加理性和多元的轉變。隨着內地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以及對西方教育體系的風險認知有所加深,愈來愈多學生和家長開始將教育視為一項需兼顧「全球視野」與「本地安全」的綜合性投資。「在地留學」因此成為既具國際認證價值、又能控制風險與成本的新選擇。
香港不僅具備與內地高度互補的教育資源體系,也擁有與國際接軌的制度環境與語言優勢,正好可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互動中發揮橋樑與平台作用,成為內地高校拓展海外辦學版圖的第一站與優選地。
在此背景下,北都大學城若能吸引北大、清華等高校設立分校或研究院,將不僅滿足內地中產階層對高質量國際教育的強烈需求,更有望帶動「留學經濟」部分回流香港,推動教育服務本地化出口。進而形成以香港為核心、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東南亞的區域教育集群效應。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內地頂尖高校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等領域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若能引入相關院系或研究機構,並與香港現有創科園區以及第三所醫學院等建設項目協調發展,將有助於顯著提升香港的科研創新能力。國際研究表明,學歷型留學生(特別是本科及以上層級)可透過技術溢出效應,帶動流入地區的科技發展與企業研發能力(R&D)的持續提升。
聯手設實驗室 吸引國際人才
此外,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聯合設立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和學分互認等合作平台,不僅可強化粵港澳三地的科研聯動,更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科技人才進駐香港,逐步構建起「人才—產業—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而且國際學生的消費能力亦不容小覷。據本港多家大學資料,非本地學生每年在港的學費、住宿、生活等綜合開支平均約為30萬元。若大學城成功吸引1萬名來自內地和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際學生,僅教育服務貿易收入每年便可高達約30億元。
有研究指出,每位全職國際學生平均還將帶動1.5至2位家屬或親友訪港,形成「教育+旅遊」複合式消費效應。公開數據顯示,新加坡的國際教育產業每年為其帶來超過30億新元(約逾180億港元)的收入。香港若能借大學城之勢,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並成為華語世界的教育樞紐,不僅可開拓新的經濟增長極,更能以文化軟實力深化與區域國家的長遠合作關係,實現經濟與外交雙贏。
五大要點推動「教育共建」
為將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教樞紐、人才基地與經濟新引擎,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從以下五方面着手:
其一,打造「港與內地高校合作共建」示範平台。可考慮在中央支持下,特區政府引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具全球影響力的內地高校,選擇牛潭尾或洪水橋設立分校、研究院或創新基地,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綠色能源、工程科學等前沿領域,聯動港大、中大、科大等本地八大高校,開展學分互認、雙學位課程、聯合科研、博士後平台等深度合作,融合兩地教育資源與科研生態,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
其二,特區政府設立「北都教育共建基金」,分階段投入100億元。專項基金將用於吸引內地高校進駐、啟動課程與科研、提供教師住房補貼、建設共用科研設施等。同時,建議設立「引校配對資助機制」,由政府按高校投入比例提供1:1配套資金,鼓勵多校聯合、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引導大學城早期形成「校際協同」生態圈。
其三,完善法制環境,保障「來港辦學」政策確定性。建議特區政府制定《北都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條例》,明確對內地高校在港設校的學術自主權、知識產權保護、稅務優惠、師資簽證、學生居留等政策支持,打造全球最具包容性與透明度的辦學制度環境,穩定高校發展預期。
其四,建設「北都國際學生服務中心」,打造全方位生活支持體系。建議該中心設於牛潭尾大學城核心區,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學生簽證辦理、住宿配套、語言與文化適應課程、心理輔導、就業指導等內容。特別應設立「非粵語地區學生支持項目」,降低語言與文化壁壘,提升「留學香港」整體吸引力。
其五,實施「北都人才實訓計劃」,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依託新田科技城、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落馬洲河套區等重點產業區域,設立本地與內地學生聯合實習項目,推動大學城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孵化中心與科研轉化平台,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從「學術導向」向「產學研融合」轉型。
教育不僅是文化傳播的橋樑,更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這一戰略平台,打破體制邊界、區域局限與資源壁壘,才能開闢一條具有香港特色的「在地國際化」新路徑。通過引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內地高水平高校,不僅是對香港教育體系的深度補強,更是構建知識型經濟、推動創科融合、穩定高端就業的關鍵支點。這一舉措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在全球教育服務貿易中的戰略地位,和助力香港經濟和創科發展,更能有助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落實。
(作者為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