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澳門篇)/「我不是孤兒!」──台灣的碧血丹心與港澳的烽火歲月\吳志良

  圖:台灣霧社原住民抗日群像。\資料圖片

在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奮鬥歷程中,港澳台命運一體。澳門為葡萄牙人據居之後,荷蘭人企圖攻佔澳門,在中國建立貿易基地,敗退之後去了澎湖列島,開始了台灣的殖民史。此後,英國人也覬覦澳門,未果,轉往浙江舟山,鴉片戰爭之後佔領了香港。

抗日戰爭爆發後,台港澳三地都奮起抗爭。從三地分別因國弱為外族佔領到奮起共同抗日,都顯示出強烈濃厚的民族氣概和對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充分展示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壯闊史詩中,台灣同胞用鮮血譜寫了特殊而悲壯的篇章。自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這片土地雖被殖民者鐵蹄踐踏五十年,但台灣民眾的民族氣節從未屈服。當全面抗戰烽火燃起,他們跨越海峽,與大陸同胞並肩作戰,以生命印證台灣與祖國命運與共的不朽誓言。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反抗運動從未停息。1930年震驚世界的「霧社起義」中,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壓迫,血戰五十餘日,最終在日軍毒氣彈與炮火中壯烈犧牲。這場「生而為人,自由尊嚴高於生命」的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反侵略精神。

知識分子以筆為劍,林獻堂等人在1920年代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自治權利,傳播民族意識。詩人賴和寫下「勇士當為義鬥死」的詩句,將文化抵抗深植人心。這些抗爭雖遭殘酷鎮壓,卻為抗戰全面爆發後的大規模行動埋下火種──據日本總督府統計,僅1937至1945年間,台灣因「反日思想」被捕者逾萬人,足見民心向背。

抗戰爆發後,超過5萬台胞奔赴大陸投身救國鬥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友邦將軍組建的「台灣義勇隊」。1939年於浙江金華成立後,這支隊伍迅速發展至千餘人,成員包括醫生、技術員、青年學生。他們深入前線,承擔醫療救護、敵後情報、宣傳動員等重任,更設立「台灣少年團」,培養抗戰新生力量。

來自台灣的醫生在戰場上創造生命奇跡,義勇隊附屬醫院救治數萬軍民,自製奎寧藥緩解瘧疾疫情。技術兵則利用日語優勢破譯日軍密電,為台兒莊等戰役提供關鍵情報。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雙重使命,彰顯台胞將個人命運與民族解放緊密相連的自覺。1945年重慶《新華日報》載文盛讚:「台灣同胞五十年來的抗日鬥爭,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

即便在日軍高壓統治下,島內抵抗暗流依然洶湧。1939年高雄碼頭工人集體破壞日軍物資運輸,基隆礦工以怠工拖延煤炭供應。農民則故意減產糧食,迫使日軍從東南亞調糧補給前線。

文化抵抗更為深遠。詩人吳濁流創作《亞細亞孤兒》,借主人公胡太明之口吶喊:「我不是孤兒!我的祖國在海峽對岸!」小說手稿在嚴查中秘密傳閱,成為喚醒民族意識的火炬。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強徵20餘萬台胞充當軍夫或後勤,許多被派往東南亞戰場的台籍士兵暗中協助盟軍戰俘,或向當地游擊隊傳遞情報。菲律賓戰役中,曾有來自台灣的翻譯冒險釋放美軍戰俘,自己最終被日軍處決。

台灣同胞的抗戰不僅為民族大義,更為使寶島重歸祖國版圖。1943年《開羅宣言》明確宣告「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台灣、澎湖必須歸還」,這份奠定戰後秩序的重要文件,凝聚着包括台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於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當陳儀宣布「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全場台胞熱淚盈眶。親歷者回憶:「人們焚燒寫有日本名的戶口簿,街頭遍掛『光復』燈籠,爆竹聲三日不絕。」這一場景印證了台胞堅守五十年的家國信念──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一體,抗戰勝利終使游子歸家。

在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的今天,島內「台獨」勢力妄圖割裂歷史,卻無法抹殺先輩用生命鑄就的真相:霧社起義的獵槍、義勇隊的戰旗、少年團的歌聲,無不訴說着台灣兒女對祖國的忠誠。他們的抗戰史詩證明,台灣同胞的民族血脈從未斷絕,永遠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從1895年的血書明志,到1945年的山河重光,正如一直致力於兩岸民心相通的全國政協常委張宗真所言,台灣軍民以孤島抗日的壯舉,詮釋了「寸土不讓、雖死猶生」的民族氣節。這段悲壯史詩,既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縮影,更是兩岸同胞以血肉之軀共禦外侮的悲壯詩篇。

從港澳到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淬煉出中華兒女更熾熱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這份跨越海峽的碧血丹心,依然是兩岸同胞共創未來的精神火炬──它照亮來路,更指引歸途。

從荷蘭人退離澳門轉據台灣的1624年,到英國人棄澳門取香港的1842年,歷史證明,列強的炮艦可以割裂地理,卻斬不斷文明的根脈。

當李友邦在浙東高舉義勇隊火炬,當張婉華駕舢舨穿越港島炮火,當林耀在澳門琴鍵刻下復國誓言,三地兒女用三百年抗爭寫下同一部啟示錄:媽祖的令旗終將拂去殖民塵埃,珠江的春潮必會融會基隆的海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圖上,港澳台不是孤島,而是巨輪破浪時,舷邊最璀璨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