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正確認識跨境消費的積極效應\陸文英

港人北上消費已成為潮流,尤其每逢周末和假日,各陸路口岸更是人頭湧湧,出入境人數屢創新高。8月9、10兩天,深港陸路口岸單日出入境人數均破百萬,兩日共計203.46萬人次,創下近年周末客流新高。8月9日,福田口岸單日客流創新高,達25.25萬人次;8月10日,深圳灣和蓮塘口岸亦迎來客流高峰,分別為18.84萬人次和11.50萬人次。

然而,一些人對港人北上消費感到憂心忡忡。一方面,香港消費市場呈現持續低迷收縮,上半年多個零售品類出現超過10%的跌幅,其中包括飲食、水電、五金、建材及衣服、鞋履、皮具等行業。今年已有多家知名餐飲品牌、老店宣布結業。2025年一季度私人消費開支同比下降1.1%,較2024年四季度降幅擴大0.9個百分點;第二季度按年下跌1.6%,是2022年三季度以來首次下跌。由此直接導致2024年第三季至2025年第一季的半年間,共有847個商舖空置,結業率高達11.4%。2025年第一季度中環、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四大核心購物區的吉舖升至12.1%,創近4年半新高。

另一方面,港人北上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港人北上逾7700萬人次,消費總額近557億元。深圳2024年餐飲收入為1168.82億元同比增長1.5%;深圳珠海的商場港客佔比有所提升,預料今年的銷售額會超越去年。同期訪港內地旅客總數達到4450萬人次,估計今年會有10%的增長率。但內地旅客在港的消費模式已明顯轉變,已由過去購物消費為主,轉為追求更深度的旅遊體驗,從而形成「旺丁唔旺財」的現象。

促進兩地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深港零售消費市道的「一加一減」「一淡一旺」,難免令部分業內人士對這種無可避免轉型陣痛感到焦慮。

筆者認為,一些對港人北上消費心懷疑慮的人,明顯是忽視這種現象的多重積極良好效應。

首先是倒逼香港餐飲零售業提升自身競爭力。多年的需求旺市,造成本地部分餐飲業經營者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創新不足,食物和服務質量參差,如菜式口味單一且價格昂貴,而港人北上消費刺激內地商家提升服務品質與多樣性。隨着深圳、東莞等地商業迅速發展,商品種類日益豐富且價格實惠,為港人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消費選擇。這種差異性發展勢必產生規模性的汰弱留強。「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變化,促使香港業界反躬自省努力提升競爭力,提升服務質量迎合市場變化和顧客的需求。

我們尤應看到這種變化是互促互補雙向性的。隨着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湧動,內地企業南下發展和外企進駐香港亦正勃興欣榮發展,不少內地知名飲食品牌更視香港為「出海」的跳板。截至7月底,註冊香港本地公司總數逾150萬家,註冊非香港公司逾15000家,兩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自2023年1月至今年7月,投資推廣署已協助1333間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進1740億元直接投資。

新舊交替和轉換之中,香港商舖市場亦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孕育着新的商機和業態潛力。北部都會區建設正全速推展,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不單能做到優勢互補,更可讓香港的土地規劃在工商業用地、創科用途、公私住宅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重現香港房地產業的活力。

長遠看這種雙向消費流動不僅為內地商家帶來了巨大商機,也帶動香港經濟競爭格局的重塑。「雙向消費」模式逐漸弱化兩地文化隔閡,實現香港產業優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兩地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雙向奔赴實現兩地「心相連」

當前,隨着「一小時生活圈」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持續推進,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升級,而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等政策的實施支持,港深陸續增添更多的口岸開放以及跨境網購、離境退稅政策的突破、深港公交地鐵掃碼互通等軟體的落地,構建了跨境消費的完整生態體系,使粵港澳三地居民互動將更加頻繁更加便利。未來隨着大灣區建設深度推進,兩地有望在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消費數據互通、商業標準對接,將進一步打造更具活力的跨境消費圈,最終實現「心相連」的深度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且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現實需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北上消費是市場規律作用下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如果對這一潮流認識不足而仍抱持狹隘的地域觀念,既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要求,也有悖於兩地民眾的切身利益。我們應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這種雙向奔赴,共創大灣區更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