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最能帶來快樂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消息,而是一些細節。比如說,你拆開一件新買的電子產品,盒子裏附帶的說明書竟然排版優雅、插圖精緻,紙張還帶着淡淡的紋理。那翻開的瞬間,會有一種莫名的心動。
那不是因為你真的急着去看如何安裝電池,或怎麼設定某個功能,而是因為發現有人在這裏花了心思。這份用心,傳達到你手上,讓你突然覺得世界沒有那麼草率。
我們對說明書的期待通常很低。它往往是一疊廉價的紙,字小得要命,翻譯潦草,還常常讓人越看越糊塗。但偶爾,你會遇上一份用心製作的版本,字體清晰,圖片準確,甚至還有一點美感。
此時,你會想:原來一份說明書也能這麼漂亮,甚至可以像一本小冊子那樣值得收藏。於是,你竟有了點小小的幸福感。這幸福不指向某個終極意義,而是單純來自「有人把細節做好了」的驚喜。
換句話說,我們在說明書裏感受到的幸福,來自一種秩序感:這個世界,至少在某些角落裏,還有人願意仔細說明、耐心解釋,更以優雅的方式來完成。
想到這裏,我就想到一九一五年法國藝術家法蘭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的作品《這裏,這就是史蒂格里茲》(Ici, C'est Stieglitz)。這幅畫本質上就是一份「說明書」,卻不是要教你安裝什麼東西,而是要「解說」一個人。
畢卡比亞把推動他早期事業的攝影師兼畫廊主阿爾弗雷德·史蒂格里茲(Alfred Stieglitz),畫成了一組機械零件的組合:風箱相機、汽車排檔桿、煞車桿,上方還寫着「IDEAL」(理想)這個詞。畫面乍看就像是一張技術手冊的插圖,卻帶着挖苦的意味。
說明書通常是為了幫助人理解,而畢卡比亞的這份「肖像說明書」卻有點刁鑽。它的刁鑽與挖苦,從何說起?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