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今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展覽以四大主題展區、近570張珍貴圖片與約五萬字翔實史料,為觀眾鋪展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戰畫卷。一直堅持抗戰的東江縱隊,其奮戰歷史是該展覽的重要部分。其中,港九大隊營救盟軍將士,包括對「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的營救事跡引人注目。
在展覽開幕前夕,《大公報》獨家訪問克爾的兒子戴維·克爾。戴維近日將來港,重走父親與東縱戰士抗戰足跡,他說:「東江縱隊是一支勇敢而有智慧的軍隊,他們的營救行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十分期待前來參觀本次展覽,「我們已逐漸失去那些經歷過戰火的老戰士,因此更需要依靠博物館和展覽去銘記歷史。」\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
在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裏,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浴血奮戰,成為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持續抗戰的武裝力量。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日寇鐵蹄,不僅贏得盟軍的高度讚譽,更在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篇章。
1944年2月11日,盟軍飛行員、美軍第14航空隊唐納德·克爾中尉在香港上空作戰時,不幸被日軍擊中,在觀音山半山腰迫降。他身受重傷,臉部、手腕與腿部皆被嚴重燒灼,生命岌岌可危。就在這生死一線之際,一名年僅十四歲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交通員李石挺身而出。他不顧自身安危,將克爾匿藏起來,並迅速將消息傳回游擊隊。
日軍為緝捕克爾,調動海、陸、空三軍上千兵力,嚴密封鎖沙田與西貢的要道。然而,當地村民冒險為他送去乾糧,用草藥為他療傷。克爾曾輾轉隱匿於山洞、山澗,甚至客家墳墓。最終,他在短槍隊隊長劉黑仔的護送下,突破重重封鎖線,被安全轉移到坪山東江縱隊司令部療養。三十八天後,克爾傷癒歸隊,再度奔赴抗日戰場。
這場歷盡艱辛的驚險營救不僅讓克爾重獲新生,更讓他深深折服於東江縱隊的膽識與紀律。他在日記中寫道:即便在極度匱乏的環境裏,這些戰士依然能充分利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始終懷抱堅定信念,從未放棄對勝利的執著追求。
克爾獲救成關鍵 東縱情報助力抗戰
克爾的獲救成為轉折點,促成了東江縱隊與美軍建立情報合作。當飛虎隊陳納德將軍得知此事後,立即批准克爾提出的合作建議。隨後,經中共中央批准,毛澤東批示、周恩來回覆同意,東江縱隊正式與美軍展開情報交流。為此,東江縱隊特設情報部門,由袁庚擔任處長,領導兩百餘名情報員如星火般分布華南各地,源源不斷將日軍軍事設施與兵力動向傳遞給盟軍。這無形的情報網,成為粵港抗戰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為戰局的發展提供了關鍵助力。
克爾在1944年的感謝信中寫下動人文字:「中國的抗戰已得到全世界的讚許,我們美國人也因能夠和你們像兄弟似地一起戰鬥而驕傲。無論在和平中或者在戰爭中,我們都將和你們同志一般地站在一起!」
「展覽意義重大,讓後人知道為何而戰」
多年後的今天,克爾的兒子戴維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回憶,自小便聽過父親講述在中國獲救的經歷。2003年,他在母親的住所發現一面由坪山人民於1944年贈送給父親的錦旗,這段塵封的記憶再次被點燃。2008年因公到深圳出差,他向同事講述父親的故事,並在同事的協助下輾轉來到屏山東縱紀念館。當他走進館內,意外看到父親的漫畫正在展出時,心中倍感震撼。他坦言:「我一直知道父親獲救的事,但了解不多。當我發現東江縱隊冒着巨大的風險,以驚人的智慧營救他時,我印象深刻,也很感恩。」
在談及即將舉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時,戴維表示出濃厚興趣。他回憶道:「我曾走訪過香港歷史博物館,也去過位於山上的香港海防博物館,那裏的風景和展陳讓我十分喜愛。」戴維認為,這類展覽意義重大:「它們能幫助人們真正了解那段歷史,這一點至關重要。尤其是如今,親歷戰爭的老兵幾乎已全部離世,我們更需要通過博物館、畫廊保存他們的記憶,讓後人知道他們當年為何而戰。」
「偉大的勝利不是戰爭,而是合作共贏」
他強調,抗戰的勝利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協同努力:「來自英國、美國和中國的人們曾並肩作戰,若非團結合作,我們不可能取得勝利。在我看來,人們永遠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並以此為指引避免衝突重演。」
戴維表示,人類最偉大的勝利並非來自戰爭,而是找到合作共贏的途徑。「這需要世界上每個人參與其中,雖充滿挑戰,卻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