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鬧得熱烘烘的樽裝飲用水風波反映出,相關招標採購機制存在漏洞。值得慶幸的是,風波雖已發生,但公帑卻力保不失,主腦亦已落網,未來須面對法庭公正的審訊。另外,政府相關官員在事件中亦無卸責,政府物流服務署署長陳嘉信挺起胸膛向公眾致歉,承認現有制度未能防止存心詐騙者獲得政府合約,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亦表明,會盡早改進招標採購程序,不會待檢討報告完成才落實。
猶幸公帑無實質損失
今次樽裝飲用水風波,絕對是不幸中之大幸。由於涉事供應商需要向政府繳付一百萬港元保證金,加上政府根據合約有三十天的還款期,故即使之前不同政府場所已經收到大量「冒牌水」,惟因尚未需要繳款的關係,現階段沒有公帑上的損失。
然而,今次能保住公帑,若對招標採購安排的改革置若罔聞,下次是否有那麼幸運還未可知。幸好,政府官員今次以實際行動告訴公眾,他們十分重視事件,絕不輕輕帶過,其中物流署所屬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本月17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採取三項跟進行動,調查事件和審視現行制度,避免日後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這三項跟進行動包括:(一)主動邀請審計署審查招標過程,查找疏漏或不足之處;(二)由財庫局局長牽頭,聯同公務員事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和律政司的代表成立一個專責小組,共同審視現有政府採購機制,以堵塞可能出現的漏洞,避免日後有同類事件發生,預期三個月後提交初步建議報告;(三)責成物流署承擔主體責任,持續密切監察樽裝飲用水供應商履行合約的情況,加緊做好善後。
「善後、檢討、執法」三合一跟進行動
從政府的種種舉措,加上警方和海關等執法部門刑事調查涉事供應商,我們看到完整的「善後、檢討、執法」三合一跟進行動,這種全面的應對,向社會釋出強而有力信號:政府不會得過且過,必定正視錯誤,以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由終止涉事供應商與政府簽訂的所有合約,到警方迅速拘捕案中主腦,以及在內地公安部門協助後,短時間內找到該批樽裝飲用水的真正生產商,加上專責小組的成立和投入工作,這一系列操作,讓香港市民清楚看到,政府解決問題的決心。
筆者明白,由於事涉數千萬元的公帑,大家自然很想知道真相,亦希望政府告訴大家,是否有人需要為事件問責。筆者認為,隨着刑事調查和審訊進行,相信真相很快會浮出水面,而許正宇亦承諾,會盡快改進政府的招標採購程序,會在檢討的中期對一些重點事項提出即時可行的建議方案。
若涉人為過失定必嚴肅處理
的確,若事件中有人為的疏忽或錯誤,導致今次的風波,涉事的公職人員當然需要承擔責任。但與此同時,我們處事亦必須公平,尤其不可未審先判,正如許正宇所言,既然審計署已啟動調查,若最終真的發現有人為因素或疏忽,相信政府必定會根據公務員紀律機制或工作表現管理制度嚴肅處理,不會徇私或包庇任何公職人員。
沒錯,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永不犯錯的政府,但大家都知道,這是絕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出現問題、發生問題,真的一點都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政府沒有改過的勇氣和決心。今次樽裝飲用水風波說明了,特區政府「事不避難,勇於擔責」的特質,希望專責小組盡快完成檢討工作,堵塞所有招標採購程序上的漏洞,真正守護屬於每一個香港市民的公帑,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