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健康之都/港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 「老友記」長壽秘訣笑口常開 健康常在

  圖:90+長者長壽秘訣

香港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根據政府統計,男性與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2.8歲與88.4歲。長壽更重要是活得健康,《大公報》專訪幾位年逾九旬長者,當中一位現時已經100歲,分享養生之道及長壽秘訣。98歲的鍾發長期保持心境開朗,堅持「(就算)今日不開心,明日睡醒就通通忘記」;96歲的黃葵歡不揀飲擇食,但盡量不會吃肥膩食物。

有學者認為,港人愈來愈長壽,源於擁有完善的公共醫療體系,推廣預防勝於治療,呼籲適齡人士驗身「早些知、早些醫」,配合適量運動和均衡飲食,保持身體健康。\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肖泓宇(文) 麥潤田(圖)

根據多項統計研究,香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是83歲,女性則是88歲。《大公報》延續昨日的相關報道,專訪多位高齡長者分享長壽心得,並訪問專家學者及議員,分析港人長壽秘訣,包括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以及醫療福利等方面。

住在土瓜灣一間護老院的四位長者,鍾發、李葆培、黃葵歡、謝錦嫦,年齡介乎92至100歲,個個活得健康,「日日食得又瞓得」。當中「最年輕」、92歲的李葆培受訪時中氣十足,他笑言長壽秘訣是「保持樂觀,隨遇而安,要(學懂)放低!」李伯長期保持心境開朗,而且習慣做適量運動。最年長的謝錦嫦婆婆已年屆100歲,除了聽力較差,身體狀況良好,她表示,平日習慣做伸展運動,除了定期覆診,甚少因病要到醫院求醫。

預防勝治療 適齡驗身早就醫

現年98歲的鍾發伯伯,約四、五年前曾經就安老院議題接受《大公報》訪問,現在依然十分健康。他昨日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每日上午七時起床,晚上九時睡覺,生活有規律,而且吃得清淡,不吃肥膩食物。被問到長壽秘訣,他笑言要保持樂觀心態、學懂善忘,「(就算)今日不開心,明日睡醒就通通忘記!」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凱欣向《大公報》表示,平日在地區遇到不少長者街坊,以大坑東邨為例,有不少80歲或以上的長者,當中不少是雙老或獨居,「老友記」普遍都很健康,她認為香港人長壽的原因包含多方面,例如完善的公共醫療體系讓「港人可以有病醫病」,也不會因為不夠錢而無法接受治療,另外政府醫療政策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持續加強不同篩查計劃,例如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等,均有成效。

陳凱欣認為,政府自2009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並在2014年轉為恆常計劃,現時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獲得2000元醫療券,建議政府可以在適當時候「加碼」,提高資助金額,同時將使用範圍擴闊用於預防疾病方面,有助港人活得健康又長壽。

中年人忙「搵食」 運動量少於長者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認為,參考外國多份運動科學文獻,恆常保持運動,配合正常社交,維持精神健康,可以令人更加健康及長壽。運動類型方面不同國家地區各有不同,舉例歐洲年長人士較崇尚網球及高爾夫球,香港長者較多傾向行路、太極、乒乓球等,甚至有人選擇氣功養生,不過現時不少中年人忙於賺錢餬口,運動量反而少於長者,建議市民抽時間盡量保持適量運動,多一點行路,保持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