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是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的傳說為這日染上浪漫底色。古人常以銅鏡贈予愛人,寓意「明鏡照心」,映照彼此赤誠。天津博物館收藏的一面明代「夫婦偕老」銅鏡(附圖),正是這般深情跨越時空的見證。
這枚直徑僅六點四厘米的圓形銅鏡,形制簡潔卻意蘊綿長。鏡背圓鈕平頂,兩道弦紋如漣漪環繞,鈕周清晰鑄有「夫婦偕老」四字楷書銘文。銘文字體樸拙,無繁複紋飾,正是明代中後期銅鏡「重銘文、輕雕飾」的典型風格——彼時銅鏡多為素面鑄字,吉語寄託成為核心表達。「偕老」一詞,源自《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千年詩句化為鏡上銘文,道盡古人對白首不離的祈願。
明代銅鏡雖不及漢唐盛名,卻在世俗情感表達上獨具溫度。彼時商品經濟勃興,民間鑄鏡興盛,鏡銘流行「長命富貴」「五子登科」等吉語,而「夫婦偕老」更顯私密情愫。此類銅鏡或為閨中日常用具,亦可能隨葬墓中。無論何種用途,皆是夫妻同心之願的物質載體。
明代銅鏡的圓鈕頂部磨平的處理,乃因鑄造時銅汁從鈕孔流入,冷卻後需打磨平整。此法為明鏡獨有,與漢唐鏡鈕的圓弧造型迥異,成為斷代的關鍵依據。此鏡銅質白中閃黃,質地細膩,也是明代降低含錫量、增加鋅含量的技術革新體現。
天津博物館所藏千餘面銅鏡,串聯起一部中國鏡鑒史。這面「夫婦偕老」銅鏡照見古人情感世界。於這方寸銅鏡前駐足——它無聲講述的,何嘗不是與牛郎織女同樣的願望:願天下有情人,終得煙火人間長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