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內地一位知名的社會學教授,發文向讀者致歉。教授曾經摘引過有關「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傻瓜的共振:組織內愚弄的行為》」的觀點。然而,經過查證,戈夫曼並沒有寫過這本書,也沒有其他學者寫過這本書。換言之,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本書。
教授的真誠和坦率,值得點讚。這是治學應有的態度。觸目所及,目前在眾多社交平台、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裏,關於《傻瓜的共振:組織內愚弄的行為》的內容成千累萬,很多人轉載、引用,不乏一些知名大V、學者以及正規媒體。
其實,這種以訛傳訛的事情,也有其原因。雖然沒有《傻瓜的共振》這本書,這「傻瓜的共振」這個概念,確實能夠很形象地概括互聯網時代固化信息繭房、放大極端認知的現象。
但問題在於,如果真要闡發這一現象及概念,完全可以自己進行深入研究。假託戈夫曼的名義進行杜撰,以及貿貿然轉引一個虛構的書籍,既不符合學術規範,也有失嚴謹,誤導大眾。而以訛傳訛的過程,也是另一種類型的「共振」。
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就像一個巨大的菜市場,人人都能吆喝兩句。魚目混珠,防不勝防。還有一句爛俗的話:「人性中最大的惡,不是自私,不是貪婪,不是虛偽,也不是狂妄,而是為難他人。」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檢索一下,說過這句話的有莫言、王朔、余華、劉震雲、李敖、林語堂、稻盛和夫……他們都成了莫夫曼、林夫曼、稻盛夫曼。
尤其當下AI工具大行其道,更要提高甄別意識,擦亮火眼金睛。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原著。比如看到有人提到《傻瓜的共振:組織內愚弄的行為》,不要就「拿來主義」,而是去找找原著,如果找不到,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讀原著能讓人更好地抵禦信息噪音。拾人牙慧往往容易嗆到毒奶。